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杰  冯彩 《经济经纬》2008,(2):24-27
从需求竞争角度入手,是理解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升级困境来源的关键切入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结构型封锁"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势力与市场势力的融合,而市场势力是决定性因素。我国国内需求不足与结构失衡是导致"结构封锁"的主要原因。中国本土企业对发达国家"结构封锁"的突破之道在于:本土市场高端需求的培育与需求结构的协调;"自主独立"与"交换酬码"的战略平衡;"市场创造技术"与"市场交换技术"发展策略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分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角度,考察了技术研发、环境管制等因素对能源技术出口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严格环境管制对发达国家能源技术出口有正向作用,但在发展中国家,宽松管制水平反而成为其贸易比较优势。第二,虽然技术研发对发展中国家能源技术出口有更强促进作用,但发达国家在技术发明和创新阶段仍然更具优势。第三,由于更多地受到出口导向影响,发展中国家能源技术出口对进口国环境管制水平的依赖程度更高。结论说明,发达国家兼顾环境友好型产品出口和经济运行的竞争策略更具综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凭借宽松环境管制获取贸易优势的竞争模式是次优的。  相似文献   

3.
市场势力是竞争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厂商通过有利可图的方式把价格抬高到竞争水平—基准价格—以上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竞争政策只关心那些拥有充分大的市场势力的厂商。因此首要问题是如何衡量市场势力,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阐述市场势力的度量方法,分别为从概念出发的度量方法和市场势力的计量经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走出去"的产业和产品定位无意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竞争关系,但作为新兴发展中经济大国,中国对外经贸活动不仅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也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格外关注。非洲是中国南南合作的重点地区,中国低品质的投资和贸易对当地低端产品形成冲击,一方面影响中国形象,另一方面由于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中方也得不偿失。相应的中国"走出去"战略应该调整投资和贸易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多输入资本密集型、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避免对非洲国家的低端产品和就业产生竞争。本文以南非的纺织业市场为例,通过计算1990-2010年行业比较优势指数、边际行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南经贸合作的竞争和互补关系,结论发现,中国在南非的纺织品投资和贸易活动有待进一步深化升级。为此,中国需要利用优势,吸收当地劳动力,放弃低端市场,占据高端市场,在竞争中促互补。  相似文献   

5.
竞争合作:长三角与珠三角共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鹭 《当代财经》2005,(10):90-93
珠三角与长三角之间的动态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由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地方政府政策和战略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怕地区垄断和封锁,而不怕竞争或竞赛。地区之间激烈的以争夺经济地位为特征的竞赛或竞争,是中国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经验证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区域竞争关系,绝对不可能是所谓的“零和博弈”,而必然是“双赢博弈”,由此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6.
《经贸实践》2004,(10):14-14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现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04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演讲说,中国商业零售业发展重点将由大中城市向广大的农村市场转移,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以及商贸流通企业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仍应将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市场;零售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化为供应链竞争,如果将本土零售、物流及消费服务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极有可能最终威胁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零售业如何与国外零售企业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WTO的要求,2005年底中国零售业在股权比例、开店地域以及数量等各方面向外资开放,零售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本文认为本土零售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经验,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把握机遇,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并仔细研究市场格局,把握市场走势,选择具有自主竞争优势的领域,才能提高抗衡的实力。  相似文献   

8.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简评 ,认为钻石理论在应用到发展中国家时应进行修正 ;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是相互替代的理论 ,由于应用范围不同应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 ;产业群理论比较适合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产业群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群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能用微观的企业发展理论来解释宏观的经济发展变化 ;政府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应比波特想象的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在提高居民工资的同时有效缓解薪资差距,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市场势力引入收入分配问题中,基于工企数据和反垄断行政民事诉讼数据和最低工资数据组成的合并样本,构建了“企业-员工”私人议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境下的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具有“双边市场势力关联”特征,企业可以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调节双边市场势力的分配。在上述环境中,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不仅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技能员工间的工资差距。这种市场势力关联引发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具体表现在,产品市场推动的政策改革虽然减弱了企业产品市场势力从而有利于效率提高,但是其引致的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的行为却会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降低并扩大收入差距。据此,文章认为加强《竞争法》与《劳动保障法》的协同可以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竞争政策也需要建立起“收入分配中性”的执法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以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21世纪,一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纷纷制订和调整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世界各发达国家彼此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均实行了严格的技术管制与技术封锁。在如此严峻的国际技术市场大环境下,中国要想赢得激烈高科技国际竞争的胜利,就必须迅疾实行全新的思维转变。也即,即刻从热衷于从国外引进看得见摸得着、极易被控制极难跨越国界的有形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陈旧观念,转变到致力于从国外借鉴和吸收看不见摸不着、极难被控制极易跨越国界的无形资源—最新管理信息系统概念(M…  相似文献   

11.
于军 《技术经济》2000,19(2):8-10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 ,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 ,由于热衷于购买国外企业的核心产品进行简单组装和加工 ,而不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个“马太效应”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从资源、能力观念入手 ,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为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的目的在于将一般的能力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结合在一起 ,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基础在培养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中所起到的作用。二、企业资产 :资源和能力企业的资源是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 ,它们是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12.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论感性消费与服务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亦即感性消费时代;今日之消费处处体现着以“感性满足”取代“量的满足”和“质的满足”的时代特征。这就使得“服务”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组合中与四大要素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相平行的又一个组合要素;服务竞争也正从主要依靠追加服务竞争向核心服务竞争扩展。为此,企业必须树立诱导消费观念,通过挖掘潜在感性需求来创造新的服务市场;依据感性淘汰观,适时提供或更新服务产品;依据感性关系来确立服务竞争者,实施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一个微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斌 《经济问题探索》2007,23(11):136-140
对于汇率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忽略了对汇率制度选择影响最深刻的国别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要明显地低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就明显地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构.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所面对的应该是一个完全竞争或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竞争性的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和政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而这种影响就必然反映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5.
柴源 《生产力研究》2006,(11):28-29
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后,几百年来经济学应运各种分析方法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由最初研究供给转向研究需求,“买方市场”成为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下,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构成了市场,两线的交点即平衡下的产量和价格。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完美结论,经历了100多年马歇尔正式载入经济学的教科书。姑且不看这一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只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理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朱敏 《财经研究》2006,32(1):44-52
市场开放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直接投资,也引致了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竞争的问题。文章构建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策略选择模型,来分析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市场竞争的策略选择。文章得出结论是:跨国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选择技术领先战略,侧重高端市场的竞争;而东道国企业依托自身的规模优势,选择成本领先战略,侧重低端市场竞争。最后文章用聚类分析对中国彩电市场中外企业的竞争做出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7.
扩展了以往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在古诺竞争框架下分析FDI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时的关联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当FDI仅进入东道国的下游市场时,FDI产生的竞争效应会增加下游市场的总产出,从而增大对上游市场中东道国本土供应商的后向关联程度,且其增大程度与技术差距正相关;在FDI同时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的情况下,上游市场的FDI会对东道国本土供应商产生挤出效应,且两者的技术差距越大,挤出效应越明显,同时会对下游市场中的东道国本土生产者产生明显的前向关联,上游市场总产出的增加使得中间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直接减少了下游本土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其产出和利润,部分抵消了下游市场的FDI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一、高技术经济竞争的理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高技术竞争已广为人知。然而,高技术经济竞争还鲜为人知。高技术竞争与高技术经济竞争的主要差别在于s前者是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不计成本代价,保持技术领先的威慑地位;后者是市场驱动(Market-driven),注重经济效益,市场导向研究与开发,不断扩大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美国、苏联走的是前者道路;日本、德国走的是后者道路。80年代以来,随着大国之间紧张关系的缓解,世界已进入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新闻市场的竞争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这是一条深刻影响美国政治传统、法律教义和监管政策的观念。研究表明,竞争机制有助于减少发生在传媒市场供给层面的偏见或事实扭曲;而当信息扭曲发生在需求一方时,竞争对事实真相的促进作用是模棱两可的。文章最后指出,在美国,借助政府干预来促进竞争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大国的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的竞争,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在发达国家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长期技术积累,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发展中大国已经不具有使产业缓慢地自然进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对国内产业保护失灵的缺陷,对市场进行干预,对产业予以适当扶持和保护,以促进和加速国内产业的成长和竞争能力的培育,使产业超常规发展,加速产业进化,逐步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具备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大国应该综合考虑包括本国产业发展带来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本国产业经济利益净流出的减少、产业生产力价值等在内的本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总福利,而且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评估本国产业发展的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