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给处于经济高位运行的中国敲响了警钟。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现状,分析其对我国传统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挑战和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房地产市场撤离等影响,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政府应该从信用监管、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稳定房价等方面进行改进,这对于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跌,影响到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有关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整个住房金融市场信用风险被放大的原因。进而得出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应归因于证券化后放款机构、抵押贷款经纪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而利率的上涨只是此次危机的一个诱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次贷危机"为分界线,采用SVAR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间的联动性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危机前,中国金融市场对美国各子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金融市场对中国股市、货币市场的影响较弱。危机后,中美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性增强但存在一定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较危机前略有增强,相比之下,美国金融市场对中国的影响则更加显著。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中美两国实体经济联系密切、投资者投资理念更加成熟以及信息传递便捷等因素,是使得两国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场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波及至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封全球尤其是西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短期内升级为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目前正处于资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过度的经济环境之中,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描述此次危机的发展脉络,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基础上,从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对中国的警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本文主要从证券化中各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使得原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失效,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但这件事确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敲响了警钟。自从2005年启动试点以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缓慢,这既与现行的投融资体制有关,更与证券化参与主体之间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不能各司其职有关。为此,我们先梳理一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践,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防范,从而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7.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本文主要从证券化中各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使得原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失效,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已对全球股市和美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分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指出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重大风险。我们应该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借鉴,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获得一些启示,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已对全球股市和美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分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指出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重大风险。我们应该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借鉴,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获得一些启示,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债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海啸影响甚广,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和金融影响巨大。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银行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研究美国次债危机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应该从美国次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具深远影响的变革,代表着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高度创新的金融思维,它的出现对现代金融市场和投融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深入研究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最新态势,对2014年和201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新发行的产品进行了跟踪和分析,得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着受行政干预性强、政策驱动影响明显、一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爽 《经济师》2011,(1):84-85
文章认为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金融、经济的实际环境,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审慎地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促进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跌,影响到美国经济及全球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对美国住房金融体制的运行机制--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风险流动机制的分析,来探寻引起危机的真正根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市场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风险转移与回流、扩散与放大机制;二是证券化使得抵押贷款规模自我膨胀机制.本文认为不能因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而否认美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如对中低收入等特定群体购房的担保机制、多样化的贷款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等.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住房金融制度本身,过度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和监管失控才是引发危机的关键,加息只是一个诱因.  相似文献   

14.
宁柱 《时代经贸》2013,(2):139-140
自2005年我国开放资产证券化以来,发展的步伐一直蹒跚难进。尤其2008年5月份以来,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及国内宏观金融政策连续调整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举步艰难。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证券化市场发展较早,且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其发展历程以及特征,提炼了几点对于我国证券化市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佳 《经济论坛》2010,(12):67-69
增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增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从本次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本论文就是依照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条主线,来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与过去危机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首次由于证券化信用工具而导致的全球危机。而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肇始于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地美国,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证券化新规,试图在保持证券化融资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其风险度。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美国的证券化新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证券化市场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仍在蔓延之中,至今仍深未见底。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但从本质上分析,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化和虚拟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正是不断虚拟化所引发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剧为各环节的金融中介提供了道德风险行为的空间;而金融中介道德风险行为的加剧和叠加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18.
陈华  赵琳 《经济前沿》2008,(9):11-15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与危机发生前高涨的美国经济有一定相似性,应当从中得到警示,防患于未然。本文从证券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并为中国金融业、外贸企业、政府部门等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不利影响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加强监管,政府通过贸易政策和管制措施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统筹规划货币、财政、贸易宏观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进、影响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之前,全球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债务危机还只是少数具有前瞻性学者的猜想。而今,随着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标志着美国也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沼,对美债危机的讨论随即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热点。本文着重阐述了美债危机发端、显现和深化的演进过程,进而分析了其对美国经济、美国国债市场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最后对其可能的政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李国 《经济研究导刊》2010,(32):117-118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式,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控制是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