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明代川陕茶马贸易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堂考索》云:“行地莫如马,马者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之所恃以取胜也。”所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马政,尤其是均很讲究战马的供给。明朝更是如此。明朝政府除了通过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通贡、马市以取得马匹,及组织喂养(包括官府直接经营的监苑马和责成民间喂养的民养官马)以繁殖马匹之外,又在四川、陕西等地区实行了茶马贸易制度,以图马匹的恒久供给。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以江南丝绸为主体的中国丝绸畅销于世界各国。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较大买主,可自清中期起,随着本国蚕丝丝绸生产的迅速兴起,日本由丝原料输入国逐渐变为输出国,并最终超过中国而一跃成为最大的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对日贸易的兴衰消长,实质上体现了中日生丝及丝货生产格局的前后根本变化。今就这种贸易的经营者、过程、数量、利润率及其兴衰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行家指正。 一 明代前期,中日两国实行官方勘合贸易。自永乐十七年到嘉靖二十六年,日本派遣勘合船共17次。这些勘合船每次载来日本特产,载回国的则以丝绸、书籍等为主。明朝使者也多带丝绸。如永乐二年明使带有紵丝50匹,纱20匹,永乐四年带有织金及诸色彩币200匹,绮绣衣60件;次年又带有锦10匹,紵丝50匹,罗30匹,纱20匹,彩绢300匹;宣德八年明廷回赠日本国王、王妃的有各色丝织品102匹。这种官方勘合贸易到嘉靖二年发生争贡之役后,虽然表面上维持,但实际上已经大体结束。官方勘合贸易之外,明廷严禁民间与日本等国发生贸易往来。明律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买卖及下海者杖一百”,丝绸贸易在禁止之列。隆庆元年部分开海,准贩东西二洋,但仍然禁止与日本贸易。民间开展对日丝绸贸易,就只能以走私的  相似文献   

3.
晁中辰先生的《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捧读一过,深深为其深厚的积累、鲜明的个性和流畅简洁的文笔所吸引。首先,该书是关于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的个性思维的结晶作者关注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有二十余年之久,在这个领域已发表了二三十篇论文,因而具有了成书的基本条件,形成了自成系统的观点体系。把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需要较好的驾驭能力。因为海禁本来就是要禁止海外贸易,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官方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在明代以前,要么是官方派船出海,要么是经官方许可后出海贸易,外国商船亦不…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期 ,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 ,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 ,准许私人出海贸易 ,因此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日本等地贸易 ,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 ,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这些移民海外的华人 ,以其辛勤的劳动 ,为侨居地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航海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海岸线等条件看,明代时期的中国发展海洋自由贸易的条件相较于同时期的欧洲更为优越,然而中国却在对外实行二元贸易政策情况下,逐渐从开放走向封闭。本文首先对明朝时期的贸易政策进行了梳理,接着试图从国内和国外角度对明朝海上贸易政策的二元现象进行解释,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对当代发展对外自由贸易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暹罗(今泰国)的友好往来,可以追溯到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一至五年),中国曾派出使者远航印度,途经暹罗湾,到达过暹罗南部.到了明代,随着中暹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国之间政治上友好往来的密切,中暹传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企图通过明代中暹贸易关系及华侨对暹罗经济发展作用的叙述,论证中暹两国之间悠久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清私人海上贸易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私人海上贸易不仅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而且在性质上也起了变化。如果说明代中叶以前的对外贸易是在封建政权控制下的官方朝贡贸易,那末嘉靖以后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私人海上贸易,这种海上贸易无论是方式或者性质上均与官方朝贡不同,表现出自己新的特点。 一 明清私人海上贸易一出现,就以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它与传统的朝贡贸易相比较,有以下几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明中叶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 明代沿海地区私人海上贸易向极发展,其成分亦比较复杂,有大商人,有闽浙大姓(即豪门地主),也有大批丧失土地的流亡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直与海外商人从事贸易活动,甚至不惜栖身海外诸国,至生子孙。下面依据《明史·外国传》所载中国沿海人民商贩其地的情况,摘要列表如下,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鉴于前此倭冠海盗活动的频繁,遂于福建漳州海澄的月港局部开放海禁,准许民间海商告给文引出洋兴贩,于此确立和实施了“纳饷过洋”的饷税贸易制度,海澄月港因而成为当时福建乃至全国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口岸。除月港之外,从其他口岸出入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均为明朝视为非法而加以取缔和镇压。明王朝这种有限度的开禁,长此以往,不仅无法顺应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日益发展的需求,而且也难以适應当时西方殖民者日趋东来以后变化多端的海外局势。迄至天启、崇祯之交,随着荷兰殖民者的侵扰以及明朝海禁的再度严申,使得明朝于海澄月港实施的饷税贸易制度陷入了难以继续维持的境地。崇祯五年(1632),鉴于海澄月港“饷额屡缩”的事实,明朝罢废  相似文献   

10.
通过1600年的关原之战夺得日本统治权的德川家康,十分重视对明贸易,一上台便为重建中日邦交、恢复勘合贸易作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尽管德川家康费尽心思,终明之世,日本始终无法改变明朝的对日贸易政策。不过,在幕府的鼓动下,到日本从事走私贸易的华船越来越多。中国因此被列为江户幕府的"通商之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以及外资流入的快速增长,日本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和外资来源国之一,研究中日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无疑有助于我国政府合理制定对日贸易和投资政策。文章在早期经济学家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贸易与投资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在华投资主体的投资动机变化所引起的投资与贸易间的不同联系。并就中日两国在贸易与投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曲如晓  李婧 《经济地理》2020,40(3):102-109,140
为了解世界各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真实地位,推动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文章基于2000-2016年82个高技术产品主要贸易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网络特征及中国的贸易地位。研究发现,中心度指数体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点强度指数体现了贸易强度排名靠前的国家相对稳定,各国差距不断缩小;结构洞指数体现了各国间贸易关系的多元性即网络异质性不断变化。中国虽然具有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和较高的贸易强度,但是其贸易网络分布较为集中,网络异质性依然有待提高。为应对贸易摩擦,提高高技术产品贸易地位,中国应注重优化贸易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合作水平,从而降低贸易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入境旅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统计资料显示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选取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四个旅游和贸易伙伴国,依据1985~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入境中国客流量,与中国和四国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及进出口贸易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说明贸易与旅游之间的确存在着协整关系;(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美国和德国的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均促进入境中国旅游的发展,而日本和澳大利亚却是入境旅游推动进口、出口和进出口贸易,这说明了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因国家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的情况;(3)从检验结果可知,我们应更加关注亚洲和澳洲市场,特别是应将中国周边国家作为入境旅游的核心市场进行营销,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也能通过旅游的带动作用加快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促进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体系和结构向更合理、更稳定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贸易史学认为,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及亚洲各国或地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性的地位。但日本经济史学家杉原薰通过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亚洲间贸易"论,指出在亚洲内部存在着独自的贸易结构,这一结构以"棉业基轴体制"为核心内容、由商人主导并通过亚洲型商品链的形成而展开。因此,这是一个从欧美获得了相对自主性、显示了其自身发展逻辑的区域内贸易。本文的目的是对"亚洲间贸易"论的理论内涵进行述评,并探讨该理论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宋、元、明四代,都先后设置过市舶司机构。用来检查出入海港的贸易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政府专买品、管理进出口货物贸易以及其它对外事务的专门机构。明朝规定,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闲其出入而慎馆毂之。”其主要事务,实则体现于辨勘合、征私货、平交易三个方面。明代市舶司,先后设于黄渡、宁波、泉州、广州、云屯、福州诸港。各个港口海外交通条件的差别以及其它方面的不同影响,使得各个港口在具体制度方面也略有差别。本文先对明代市舶司制度作一初步考察,并据此探讨明代中外海上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贸易史学认为,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及亚洲各国或地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性的地位。但日本经济史学家杉原薰通过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亚洲间贸易”论,指出在亚洲内部存在着独自的贸易结构,这一结构以“棉业基轴体制”为核心内容、由商人主导并通过亚洲型商品链的形成而展开。因此,这是一个从欧美获得了相对自主性、显示了其自身发展逻辑的区域内贸易。本文的目的是对“亚洲间贸易”论的理论内涵进行述评,并探讨该理论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Static GL index)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index)对2001年至2012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中日两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特点,只有少数的农产品如水果、坚果、蜜糖及烟草保持了良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别是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日益提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威胁加重。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大宗商品的海上贸易形成于中国的明代。明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出口商品种类繁多。最为大宗的是丝及丝织品和瓷器,丝及丝织品为第一,瓷器次之。规模上次一级的出口品有铜钱、书籍、药材、棉布和蔗糖。其他商品则均不成其为大宗商品。茶叶在明代尚未成为大宗出口品。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11,(11):82-82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近日在北京表示,宁夏将致力于建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通道。宁夏举办中阿间交流活动,将通过官方、商界邀请一些阿拉伯国家友好组织、友好商人到中国做生意。  相似文献   

20.
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副教授、明代社会经济史专家滨岛敦俊先生在来厦访问期间,于三月三十一日与厦大历史系部份教师、研究生举行座谈.座谈中,滨岛先生介绍了日本史学界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的情况.滨岛先生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研究明史的人很少,其中仅有清水泰次先生一人从事明代社会经济史与明代赋役制度史的研究(清水先生与中国学者梁方仲先生亦有交流).四十年代后期,局面始有改观,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的人多起来了.藤井宏先生、西岛定生先生和山根幸夫先生,便是战后初期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以后日本的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例如,近代西方流行一种“中国社会停滞论”,一直到威特福格尔(K·Wittvogel),仍坚持这种论点.西岛先生深入地研究了明代江南地区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棉业生产),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从而破除了“中国社会停滞论”,倡导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及规律的研究.这对于日本的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西岛先生的治学方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