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药研发外包(CRO)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任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由于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耗时8~14年,投资81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伴随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及对于药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2.
医药研发外包(CRO)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由于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耗时8-14年,投资8-1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伴随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及对于药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使得新药的研发更加  相似文献   

3.
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新世纪各国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内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制约国内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政府扶持、健全的融资渠道、成熟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及相对完善的评审体系促进美国新药的研发创新。欧洲各国制定"创新药物计划(IMI)"并改革国家新药审批制度,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促进新药研究与开发。与欧美各国不同,日本政府在医药产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积极引导和强制扶持的干预措施来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及新药的研发,且特别重视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新药研发中的管理期权,结合案例用二叉树模型计算了新药研发中的放弃期权和推迟期权价值,指出应从模型参数设定检验、研发成本波动性、其它竞争性新药信息收集、期权的最优执行等方面加强新药研发中的期权价值管理,并得出结论:二叉树模型是新药研发价值管理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5.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的总体特征运行模式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实力在全球医药产业界仍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连续多年R&D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为新药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是深入分析其新药类型,可以发现: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仍呈明显的“渐进式创新”特征,其产业整体上选择了渐进式创新和研发外包的创新模式;研发外包(Outsourcing)以及研发业务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是当今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活动最重要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日本武田制药企业为个案,通过对其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认为企业是通过五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即研究资源整合、开发资源整合、专利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并且通过五类资源之间的互相协调,使得新药研发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调整新药研发战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增强新药研发能力.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世界新药研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研发投入、风险、数量以及技术动向等方面分析世界新药研发趋势,并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研发具有费用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而以往的新药研发决策往往没有将新药的特点和市场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就使企业的新药研发决策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药物经济学引入新药研发中,发挥其在平衡药物的治疗效果与药物治疗成本方面的优势,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医药具有简便低廉、安全有效的特点和鲜明的特色,受到世界的关注。然而,民族医药新药的研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通过对民族医药新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基础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民族医药新药研发的系统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外国在美国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在美研发投资的主要数据·外国公司在美国的研发开支从1987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97亿美元,增长了2倍。在过去15年中,外国公司在美研发投资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美国国内研发投资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起,美国国内研发投资的增长开始加快步伐。·gO年代以来,外国公司在美建立和并购研发机构的数量增长很快。到1998年年底,美国共有715个外国公司拥有研究开发机构。这些机构分别属于375家外国母公司所有。·日本在美国共有251个研发机构,超过了美国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的总数。其次分别是德国,在美拥有107个研发机构,英国有103个,…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给出美国最新研发经费统计数据,介绍美国研发经费在来源和执行部门方面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上的分配情况,可以看出:自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基本维持稳定,但是在GDP中的比例略有下降。美国的研发投入仍然受困于经济复苏乏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领先的军事技术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其国防研发投资紧密相关。美国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研发投资对保持军事优势的作用,能够着眼于长远响应军事需求的变化,坚持均衡发展与重点投入相结合,通过建立军民一体化的研发体制保证研发投资的高效率。美国国防研发投资规模在长期内逐步增长,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国防研发投资占国防费的比例较高。美国把对空军的研发投资摆在优先位置,而国防部本部的研发投资也日趋重要。从结构上看,美国对国防科技基础和产品开发的投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大致维持在1∶4左右。最后,从美国国防研发投资的战略和特点中得出了4点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的重要现实意义,对国内外CRO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我国医药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的重要性.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有利于促进园区内新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园区内新药研发的成本和费用:有利于加快发展我国的外包服务市场;有利于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霞  宋振水 《经济师》2006,(7):128-128
对研发支出的处理,各国会计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对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简要介绍和比较了我国与美国、英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以期对我国制定有关具体会计准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研发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对美国研发投资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全球化与研发地区集群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纵深发展的两个重要特征,这在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美国国内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为此选取了1997-2006年间跨国公司在美国研发投资与地区集群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外资R&D在美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集群效应明显,同时在区位布局上吻合美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特征.文章最后探讨了上述集群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美国的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中,经常能听到一种论调:美国工业界已经放弃了长期、高风险的基础科学研发,转而加强面向市场。见效快的商业研究活动,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工业研究所(IRI)主席拉尔森先生指出,实际情况正相反,美国工业研究界正比以往更加积极地进行周期更长的高风险和探索性研究。 美国工业界研发工作总体情况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美国过去50年的国内生总值(GDP)增长的一半应归功于技术创新,这一数字到了90年代的后期又有显著提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最新报告表明,美国工业界研究开发(R&…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美国研发资金投入的历史过程;认为该过程可以分为民间分散投入时期、政府投入快速增加时期、确立国家对科技的全面支持时期、冷战后时代4个阶段;分析了美国研发投入的特点;同时。借鉴美国研发投入的经验提出对中国研发投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创造性的项目日渐增多,研发项目、设计项目以及类似的一些需要项目成员及团队创造性的项目也越来越普遍。项目和项目管理在政府和企业等各种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帮助组织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项目组织的不确定性增大,项目环境中技术更新速度逐步加快,这些都给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总体研发投入水平对其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比较优势和社会前景具有重要影响。美国是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本文着眼于美国研发投入的现状,从资金来源、研究类型、投入领域等几方面入手,揭示美国研发投入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在世界各国日益加剧的知识竞争以及利用科技进步改善自身经济和社会福祉的愿景下,剖析美国的研发投入问题对我国研发投入的规划和合理使用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ICT行业的领先企业——华为为研究对象,利用WIPO公布的华为PCT专利申请数据中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地址信息,基于不同地址反映的研发合作关系构建华为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2002—2013年华为各研发单元的空间分布以及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路径。结果显示:华为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网络联系不断增多,且逐渐形成了以深圳、美国的研发单元为中心的"核心-半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