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商务模式创新视角,提出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专利联盟的6种专利运营模式,包括专利谈判模式、专利许可模式、产业合作模式、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论坛模式、专利联盟与专利运营中心协同模式以及品牌共享与合作模式。围绕传统型企业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之间的商标诉讼案,剖析了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权利冲突的解决方案。最后,从食品产业专利联盟运营层面,提出设立淮安捆蹄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推广平台和缘文化传播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2.
王磊 《生产力研究》2014,(6):107-111
文章对比了中、美商标密集型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美国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主要经验做法,对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打破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上设置的"俘获枷锁",已成为中国思考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专利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及运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研究专利密集型产业主流文献,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内涵、主要影响因素与评价标准、发展路径等进行系统分析,在总结专利密集型产业突破"低端锁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提升优势转化效率路径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自主研发、政府资助政策对产业创新方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自主研发对产业专利创新和新产品创新具有关键作用,政府资助政策对产业专利创新活动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对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由于产业异质性,政府资助政策对自主研发与产业专利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专利密集型产业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4次经济普查数据,构建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绩效比较优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区域差异和产业异质性后,相比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质量比较优势会显著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技术标准是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技术标准数量优势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比较优势有正向促进作用;相比内资企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的经济比较优势更显著,这主要归功于其较强的专利运营能力和更高的专利质量。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7年专利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运用GML指数模型测度专利密集型产业8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相比,“波特假说”初步显现;总体上,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最大,不同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和动态趋势不尽相同;整体行业、强专利密集型行业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差距仍然较大,整体行业与强专利密集型行业趋向共同稳态和自身稳态收敛,弱专利密集型行业仅趋向自身稳态收敛;行业集中度、行业规模对行业整体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研发投入对强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亭立  姜莹 《技术经济》2022,41(3):47-60
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主线。本文聚焦于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基于我国卖空渐进式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倍分法考察了卖空对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会降低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的创新质量,并且此种影响会持续至少一年以上。进一步的渠道检验证实,卖空会加剧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经理人因卖空压力而做出不利于公司研发创新的决策,进而降低创新质量。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明确了卖空对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创新质量的作用路径,从“卖空压力”这一新的视角为解读我国实体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制度完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本土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倡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建设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的背景下,以江苏省2011-2015年工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不同集聚模式对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并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划分依据,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是否因产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专利密集型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多样化集聚模式能够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力,但对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而言,产业集聚并没有促进其产业创新活力提升。政府部门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可以引导区域内产业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单位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专用权,也就是对其智力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所享有的专用权利。知识产权既是一种人身权,又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各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法律是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这些法律是调整有关创作、发明、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国家通过这些法律授予知识产权所有人以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确认和保护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发明和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支配、转让、继承等权利。在德国,专利是受《专利法案》(Patents Act)(1936年颁布,1980年修正)保护的;商标是受《商标法案》(Trademark Act)(1936年颂布,1979年修正)保护的;著作权是受1965年9月颁布的《版权法》保护的,该法规也于1974年被重新修正。这些就构成了德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95-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新产品需求、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入世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大;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性,在垄断程度较低、技术密集度较高和外向度较高的行业中,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2007-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两个维度,考察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激励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②基于企业所属产业异质性视角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产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具有激励作用,但对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投入、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产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有研究关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和“抑制效应”的争议,也对完善中国创新税收激励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医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对全国57个国家高新区的294家医药企业的调查,分析了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从企业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应用、保护以及战略制定4个方面评析了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分析指出外部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是影响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并从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价值管理意识、扩大研发投入、实施流程化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8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产出导向的DSBM模型测算两阶段整体和不同细分产业的动态创新效率。基于微观企业层面,分别以营业收入增长额、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指标,测算并比较对应的创新效率。结果表明,以营业收入增长额作为创新产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不同细分产业的创新效率存在异质性。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因素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企业规模、资产收益率、研发强度、劳动者素质、企业性质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研发人员、研发资金、企业年龄、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发明专利授权数、企业规模、资产收益率、研发强度、劳动者素质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员工总数、研发支出、企业年龄、政府补贴、企业类型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结论可为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动态创新效率提供指导,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所涉及行业日益复杂,精准激励不同行业的创新显得至关重要。美国学者主张法院应当灵活适用司法政策杠杆调节不同行业的激励机制,以避免激励不足或者激励过度。以政策杠杆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发现:我国专利法中存在类似于美国的司法政策杠杆,还存在明确规定了特定于某些行业而适用的法定政策杠杆。司法政策杠杆的适用具有不确定性,可通过合理的法定化路径实现适用的确定性与可预见性,从而使我国专利法中的政策杠杆发挥精准激励不同行业创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R&D资源错配并实证分析其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从理论上分析不同R&D资源错配造成绿色创新效率损失的具体机理,采用中国内地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测算R&D资源错配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R&D资源错配问题,R&D资本和R&D人力错配均属于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R&D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上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损失值为0.0614,损失率达26.4%。基于此,必须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R&D资本和R&D人力在区域间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来源选择,而选择技术来源必须考虑行业实际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技术创新。鉴于此,采用2003—2019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组回归,实证检验不同技术来源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对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在高技术行业中的作用更突出;对于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自主研发仅在非高技术产业样本中存在创新激励作用,在高技术产业样本中,技术引进则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会抑制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会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且其作用效果在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针对性选择技术来源、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经济转型中创新要素作用认识的加深,使得创新活动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和政策焦点。知识产权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研发资金投入,但如何顺利实现该目标,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议题。部分学者认为专利保护应当与国家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而我国现阶段制度调整是否有效促进了创新活动值得商榷。基于2002-2014年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各地研发投入的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08年知识产权法修订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加强了专利保护,但相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中央科研项目投入情况、高科技企业主营收入情况等其它因素而言,知识产权法的修订对各地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无正相关性。该结果表明,创新是系统而复杂的活动,专利保护立法应与特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现阶段需要配套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