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武汉市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观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第三次产业的就业需求、可能的就业容量及就业需求与就业容量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宏观分析.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减缓就业弹性系数下滑速度两方面探讨了扩大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产业已成为目前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甚合理,需要优化。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及就业弹性角度分析,我国应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这有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江苏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容量,根据现阶段的就业情况,计算出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发展重点行业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就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我国2004-2012年第三产业14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尝试探究了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相关因素.通过一系列计量检验和数量分析,研究发现:(1)在短期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的比例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创造产生显著影响;(2)在长期内,需求因素、技能劳动力比例、金融深化等对第三产业就业创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技术进步率作用为负.因此,全面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5.
胡智  雷佳 《经济学动态》2007,(10):60-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增长与就业背离的原因何在?本文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排挤出大量劳动力,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就业容量未能相应增长,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就要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投入,从而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1992-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ADF检验,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进行实证研究,建立ECM模型并进行Granger检验,计算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EC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出第三产业发展与我国就业水平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原因,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09,28(3):75-80
分析了1978—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运用VAR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就业的动态影响。就业产值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就业具有推动作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向调整对就业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边疆民族地区与就业增长现状,并通过构建第二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测度模型证实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拉动就业增长;再通过构建第三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的测度模型和弹性变化趋势的“动态模型”,证实第三产业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关系,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基础,脱离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最后,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提出了促进就业增长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所占比重偏低、就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带动就业趋弱等诸多问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大,山西省要以体制改革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新型城镇化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拉动就业的增加。同样就业的增加也会反过来拉动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进行ADF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第三产业增长率与其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增长率是第三产业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即中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将不断地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是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并不能明显地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君 《经济师》2004,(11):276-277
社区就业是城市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完全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 ,并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目前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工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在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面临就业难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三大产业演进的规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以缓解我国就业难题。今后发展第三产业要注意解决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壮大,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就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就业压力相当严峻。在分析了失业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从需求角度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或从供给的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和提高教育等促进就业,以保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结构性失业是中国就业的首要问题,并且劳动力供给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呈上升趋势等。为了促进就业,中国相应地采取了优化社会保障支出、加强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手段。在中国现实国情下,提出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实践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财政政策调控人力资源供给影响就业;财政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就业;财政政策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影响就业。  相似文献   

15.
扩大就业的思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水平高低与经济增长快慢相吻合,扩大就业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管子》就业思想的要点是:提倡侈靡的消费,增加社会的就业量。提高就业弹性的政策措施是: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劳动就业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需求增加;视第三产业为社会富余劳动力的“收容所”,认为提前退休或低龄退休能缓解就业压力;把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看成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可行方法等。走出认识误区,是制定有效政策、促进中国就业和再就业及实现可持续就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总量GDP、非农GDP及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量GDP和非农GDP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弹性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力量,且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促进能力更强。因此,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该地区三次产业仍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从而影响其对就业的贡献率。提升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通过地区联动调整第三产业布局,推进服务贸易和外包贸易,发展环境贸易,加快服务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就业贡献率,建立企业、政府间多层次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专家提出诸多解决方法,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我国现在的基本状况是因内需不足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进而影响就业.而内需不足又与公共福利的缺失有密切关系.本文从公共福利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做了分析,通过加大公共福利的支出,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进而提高内需、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