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献萍 《经济师》2004,(10):55-55,57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阻止国家权力侵入私入领域 ,对公民财产权进行宪法保护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完善了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制度 ,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之魂,一个社会如果缺失公民意识,仅有法制规则条文,那仅仅是一堆僵化的律条而已。就像典章制度史的研究需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形态一样,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全民的公民意识构建与养成,社会秩序与公民意识是表里关系,互相依存。只有国民形成了公民意识,才能主动的参与到法治秩序的建设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包含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政治和法律的了解和参与意识,表现为对自己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具有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参与权利和义务的分担.另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群体和社会的认同,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怀和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意识属于现代社会意识,具有现代性,体现先进性.尤其是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公民要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机会、权利与竞争等多种需求日益增加,这些需求都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意识觉醒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必然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如:法律权威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意识。通过三个课堂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使其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服务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它要求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较高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和可靠保证.然而,从我国法学教育和群众普法情况来看,公民法律意识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曾经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普及法律知识入手,在公民平等意识、诚信意识、自由意识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对公民法律意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培养,才可以更加接近实际,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教育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勇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78-18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所有国家,政府不过是人民教养程度的另外一种表现而已。这揭示了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素质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深化民主政治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当前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赵磊 《经济师》2014,(9):98-99
在现代社会,行政监督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公民参与监督又在行政监督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彰显着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而且也制衡着体制内监督机关的监督行为。然而,在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还存在制度上、政治文化上、参与渠道上以及参与能力上的困境。要保证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这些困境。文章从优化法制环境,倡导参与文化;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合理参与;培育公民社会,树立民本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参与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当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新模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恰恰就是培育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法治观念。所以说,在高校中进行法治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尽管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离法治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肩负组织.管理、决策职能的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仍十分淡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形成因素及提高途径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团体,他们不断进行摸索与改革,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在地域辽阔的大国中实现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诗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行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变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目的是唤醒社会公民主体意识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还要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利益与独立人格,在他们对法治的思想中使权利本位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由此来引起他们从心中对法治产生依赖与敬畏之情,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对法无比的忠诚信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组织是农村公民社会的核心.我国农民组织是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组织依托,农民组织的勃兴推动了我国农村法治进程.本文对我国农民组织进行界定与分类,分析我国农民组织发生发展的历史缘由,以及我国农民组织勃兴的现状、特点与法治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政府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公民要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的失职及缺陷.当前,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却存在着诸多困境,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构建公民的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当下公民社会的发展还不完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意识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导致了公民参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阻碍了公民参与进程和民主治理的推进.因此,依据公共政策性质和合法性要求,选择适度且均衡的参与途径与策略,辅以具体的完善公民参与的措施,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杨晨  傅常红 《经济师》2008,(12):9-10
和谐社会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民责任意识牵引着个人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情感,维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个性品质,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培育和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造就具有积极行为能力的现代公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公民资格理论等分析了公民承担责任的必然性,并从社会制度、公共生活环境和政府责任等方面论述了培育公民责任意识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谐社会建设中培育提高公民责任意识的基本理念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在的路径选择,传统文化的积淀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农民也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我党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里程.由于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应进一步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枸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备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宪政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并且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20.
陈幼华 《经济师》2008,(2):242-24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受传统文化和历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成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内容,也是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