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在的路径选择,传统文化的积淀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农民也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深入分析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意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才能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则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剥夺感,为农民营造平等的意识氛围。这些使农民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能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4.
陈沈慧 《发展研究》2007,(12):38-4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而当前影响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确立农民主体意识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农民的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应尊重农民利益的“话语权”,转变农民身份;承认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畅通农民的意愿诉求渠道;更新农民的陈旧观念,培养和塑造新型农民。这是确立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性是新形势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基本区别。从人的主体性的涵义及特点,回顾了我国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唤醒农民主体意识、扩大县域农业发展自主权、保障农民参政的主体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农民自主性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本报告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当前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动,农民的主体意识逐渐淡薄。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现代新农村,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民,迫切需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投人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主体化是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提升农民素质,需要发挥城市的优势资源,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培育现代农民已不再只停留于“钱袋子”的饱满,而更重要的是充实农民“脑瓜子”,现代农民不仅要求富、求知,更要求和谐、求文明。嘉善县通过走访调研,  相似文献   

8.
培育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增强,尤其是提升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培育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文章基于2017年820份实地和网络调研数据,在构建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算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对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综合得分均值仅为39.35分,说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影响因素方面,个人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特征中的家庭总收入,其他特征中的购买食品时是否关注绿色农产品标识和绿色农产品占农产品消费支出的比例等因素对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工艺设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她既是一种实用艺术又是时尚文化,同时也能引导大众消费潮流;而在我国农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工艺设计的应用步履蹒跚。人类社会及世界工艺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着力发展农村工艺设计,它不仅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还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拥有真正的主体性,这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本质区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笔者认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觉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体现其主体价值,发挥其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解决农村致富奔小康,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构建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费凡 《经济纵横》2006,(11):10-11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忽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要减少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农民自身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和教育事业,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8.
王保国 《时代经贸》2007,5(11X):62-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障碍主要是农民环境权的缺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欠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专门领域立法缺失,农村环境执法管理体制缺陷。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对策包括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宣传,强化农民的意识,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20.
徐宏峰 《经济问题》2008,(10):79-82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核心问题。应用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分析影响江苏“十五”期间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及存在问题,并对未来几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