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与有效转移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保障,同时也是我国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我国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从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论述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与稳定作用,力求探索出一条发展职业教育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地,滞后的城镇化必然难以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不仅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推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等调控手段,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21世纪农业产业化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 2 1世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应该置之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运行框架中统筹安排、疏导、调节。作者认为 ,由于农业产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 ,改善农业生产布局 ,能够使农业时序效益不断提高 ,所以 ,农业总体经济效益将大幅度增长 ,这将有力推动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结果是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 ,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从而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 2 1世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 ,将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浪潮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7.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4,(11):59-60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性和增加非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理出发,研究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和解决.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10.
杨德庆 《生产力研究》2005,(7):33-34,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愈来愈大,这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突出矛盾。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协调发展,“三化联动”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立足点和物质基础是发展大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渠道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农业发展政策,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广泛开展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2.
以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农民比重过大 ,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 ,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 ,减少农民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宝 《经济师》2005,(9):130-131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是数量大,增速快,素质低。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西部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前提,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转移的思路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农业部门的吸纳作用,提高劳动力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4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及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杜恒波 《经济论坛》2004,(4):140-14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在对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评述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小康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焕焕 《经济师》2009,(4):46-4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很大比例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和县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困境,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为农民增收和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对于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动力。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佳途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合适的方式,顺利安全的转移在当今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如何进行转移,应该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历史根本原因出发进行考虑,以农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对农业和非农业就业进行划分,对农民的就业进行多渠道分流,结合我国新农村发展战略,推动适合时宜的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城镇化,达到最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