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水的特性进行了历史考察 ,阐述了洪水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明确了洪水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的损失和负的经济增长 ;并从探讨基本理论的目标出发 ,说明了洪水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任务、对象及方法 ;揭示了洪水灾害对经济影响的三个基本规律。这对丰富和完善洪水灾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减灾防灾和经济决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复杂度的显著增加导致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日趋复杂,早期的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灾害治理需求。近年来,随着数据可得性的提高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也进入新阶段,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区域层面上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是重点考察宏观或微观层面的间接经济影响。本文基于现有最新文献,首先总结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领域的新进展,包括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然后分别从长期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消费者行为以及婚育意愿四个方面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间接经济影响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包括自然灾害、环境灾变以及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机制也成了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文献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害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作用的路径,包括灾后投资收益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效应等;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对个体行为选择的作用上。灾害的应对机制主要讨论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对灾害冲击时的作用,并从受灾地的现实出发,提出灾害应对机制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津  石军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55-256,F00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张明 《生产力研究》2006,(11):I0001-I0005
“经济学术史”在国内外尚属开拓性领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叶坦女士,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发展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力倡东亚经济思想史研究,开拓经济学术史新领域,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新工作,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灾害是人类社会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防患的大问题。人们通过对水灾害的防治,可以减轻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但防治水灾害是要付出代价的。从成本经济学的角度考察,防治水灾害的投入应当小于减少水灾后所获得收益,才能得到真正减灾的实效。本文认为:必须建立起水灾害防治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对灾前、灾中的抗灾投入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灾后有效的科学补偿机制,以达到高效率的防灾、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灾害系统与农村灾害经济学(续完)严立冬(中南财经大学农经系)4创建农村灾害经济学的背景与意义4.1农村灾害经济学创建的重要性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敌,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威胁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各种农村灾害,如洪水灾害曾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至今...  相似文献   

9.
杜文中  滕光进 《技术经济》2001,20(12):58-60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方法之争的结论是没有哲学基础的经济学不是完整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指该理论建立和发展所依赖的哲学思想的集合。这些哲学思想都会在经济研究中的活动、态度,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方面对什么是“恰当的”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辨析影响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能够帮助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发展脉络,理解经济学家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诸如SARS、禽流感、海啸、地震等突发性灾害在各地时有发生。正确判断突发灾害对于我国经济的危害程度,进而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学最基本的方法论出发,要正确认识突发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危害,至少需要把握七个要点。  相似文献   

11.
“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以“纯产品”学说为核心理论,以魁奈的经济表为主要代表作,视农业为财富的惟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在20多年时间里重农学派引导着世界经济的思想,对整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应用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经济学方法论角度,来分析重农学派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贡献与缺陷.  相似文献   

12.
法律经济学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经济学”,亦称“法律的经济分析”,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和当代法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开始讨论,进而对其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面板数据的农业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云  李芳 《经济与管理》2010,24(11):5-8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大概70%以上是气象灾害引起的。根据中国近30年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引入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在不同阶段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均较显著,并且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各种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模型按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希望能为我国灾害经济学研究者在对自然灾害成本和自然灾害损失的研究问题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可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却层出不穷,加强灾害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灾害管理的含义、性质与特征,介绍灾害管理的一般方法,指出中国灾害管理正在经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为灾害,呼唤综合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作为小概率大影响事件愈来愈给全球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统计和研究表明:在现代灾害中,人为因素致灾的比例日益增多。表现在一方面人为事故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传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也反映出明显的人为化诱因。本文试从历史事件及科学分析两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土地,灾害问题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资源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我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质量减退、农业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在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针对中国国情,本文分析了人口,土地,灾害相互间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业灾害经济:周期波动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最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产业。近30年来,农业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发展,揭示了农业灾害经济具有周期波动性和显著的区域分异规律,灾害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为此,应当将减轻农业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收益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综合治理,通过调整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强化工程减灾措施与技术减灾措施、在丰歉年之间平准粮价、建立农业政策保险等,达到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并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任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行灾害的社会冲击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灾害社会学中的"冲击论"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冲击模型(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为背景,分别从社会心理、人口、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研究了灾害的社会冲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