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高级人才测评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高级创新人才群体综合素质的结构及测评程序、方法和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含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身体心理素质结构的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和程序,工作实际表现及评价方法、综合素质评定与能力分析模型等。  相似文献   

2.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成  白旭飞 《时代经贸》2007,5(12):107-108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并促进城市文化底蕴和居民综合素质提升的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区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功能定位、促进结构升级、获取高端分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全球人才竞争将围绕着创意人才而展开。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微观层面研究创意人才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素质构成;从中观层面研究创意人才的开发策略;从宏观层面研究创意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认为目前创意人才的研究刚起步,研究内容与方法仍有待拓展和延伸。概念的统一界定、胜任力的合理解构、开发策略的科学制定以及创意人才指数的实证检验是今后研究的趋势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是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数学专业要以培养在素质、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适应不同类型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评价指标等方面开展了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提出完善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碎片化,企业建设分散重复,行业发展条块分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能有效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汇聚的组织形式,很好地整合了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是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要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还要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不断探索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难以满足社会化的整体需求,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主体各自为政,导致人才培养资源较为分散,影响整体性人才培养效率.在高校与地方政府资源整合的视角下,高校、企业与政府共同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进一步的提高了创新型人才的的运营效率.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协同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协同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提高创新创业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更好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施路径,将有利于开发陕西省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是提高陕西省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将通过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省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实现路径,以供相关教育机构、高校、企业等有效利用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适应、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经济建设目标不相符、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生活痛点问题不相关、学校改革与地方发展之间互动联系不紧密等.地方高校应建立专业设置科学论证及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及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应用导向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机制,探索校地深度合作及战略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集对论为基础,在确定人才素质评价指标和人才素质评价等级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才素质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分析。与对指标评价值具有惩罚—激励的变权机制相结合,建立了集对—变权机制评价分析模型。以联系度最大为准则,获得了人才素质的评价等级。  相似文献   

10.
在新经济时代,集成就是创新,就是创造.以人为本、集成先进技术、集聚人才是企业集成创新的根本;重塑与集成人才激励机制是催生知识型员工成长的关键;企业集成创新要注重发挥企业工会的学习职能,企业要与工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依法保障员工的培训权益,促使企业提高一线员工网络学习的能力,以提升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重要的投资方式.促使企业决策层和创意发展委员会搭建知识型员工和用户的创意集成平台.建立产、学、研的技术激励创新机制,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国家要通过优惠政策推进我国一流模具产业的发展,把知识员工和用户的创意物化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为诸多城市抢占产业新高地开辟了一片天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实践案例,杭州市就是其中之一.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摸索出了“中国文创的杭州模式”.杭州文创用实践将人才、市场、政府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向我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由资本投入类指标、环境支持类指标和成果产出类指标构成。在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意资本的评估结果合成为资本投入指数,将政府投入和政府政策的评估结果合成为环境支持指数,将文化创意成果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评估结果合成为成果产出指数,而资本投入指数、环境支持指数和成果产出指数构成了文化创意发展指数。最后,选取中国、英国、美国和日本4个国家进行文化创意指数对比,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首先,对文化创意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真 《发展研究》2011,(7):50-52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立足漳州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发,借鉴国内外创意创新的先进经验,将创意理念融入漳州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大对传统文化创意的扶持力度,努力提升漳州综合竞争实力,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漳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向,而合适的评价体系是衡量融合效果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遵循知识资本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相结合、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相结合、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相结合、驱动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相结合的四大原则,依据平衡记分卡从财务绩效、市场与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并且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赋予权重,不仅避免了单方面财务考核造成评价的片面性,同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结果显示,财务绩效指标的整体权重达到0.4062,位居一级指标第一;学习与成长次之为0.2722,位居第二,其二级指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充分说明了创意企业通过融合文化和科技两大因素,重构价值链,从而提升竞争优势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春成  白旭飞 《时代经贸》2007,5(12X):107-108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并促进城市文化底蕴和居民综合素质提升的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区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功能定位、促进结构升级、获取高端分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走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是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力量.本文从广东地方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了国内发达地区产学研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启示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对其竞争力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将德尔菲法运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中,得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一套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柴永红  任利成  张永云 《经济师》2013,(11):160-160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各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与金蝶软件公司合作,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出发,建立了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中心,并构建了创新、创业型商务人才孵化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10)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启动实施,为地方高校工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学兼修,不断进行新工科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产业的产业需求,构建基于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优化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