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复杂,水淹、水窜现象严重.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对低渗油藏改变注水方式,完善注采对应关系,并对低渗透油藏进行改造,控制了油井的水淹状况,提高了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
千22块水驱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该块为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方式受效不明显,因注水方式不合理,周期注水效果也不明显.为此,进行交替注采可行性研究,在注采对应关系较好的西部井区开展了交替注采试验.与试验前对比,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提高了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齐40块607井区属于中厚互层状稠油油藏,随着蒸汽吞吐周期的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测试资料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分层注汽、单层注汽、同注同采、调补层、大修侧钻以及调剖堵窜等措施,解决了生产中的矛盾,既提高了油井的周期产油量和周期油汽比,又提高了油层的采出程度,为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特点的研究,对曙一区超稠油汽窜的油藏和开发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汽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的汽窜防治措施.现场应用表明,通过采用优化射孔层位和注汽参数、推广应用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实施高温暂堵、调剖封窜技术等,可以有效抑制和利用汽窜,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曙一区兴隆台油层为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是主要的储量接替和产能建设区域.该区域储层发育差,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汽压力高、低周期采注比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吞吐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对油藏储层特征、油藏开发矛盾的研究,掌握制约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和机理,寻求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手段.现场应用表明,通过合理的射孔层位组合、合理的注汽参数设计、组合式吞吐技术的应用、套管防护技术的应用等,可以有效的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杜32-42-50井组作为研究对象,在油藏地质研究及生产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加拿大STAR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多组分地质模型,进行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及蒸汽驱优化研究.蒸汽驱模拟表明,最优注汽速率为140~160 m3/d,井底蒸汽干度必须大于50%,生产采注比应大于1.2.利用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对比,蒸汽驱采出程度高于"一注多采"10.4%.通过综合技术经济评价,该蒸汽驱试验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可提高采收率20%.  相似文献   

7.
陈海鹏 《大陆桥视野》2012,(16):180-180
本文利用某油田聚合物试验区S-L面积和连续的试井资料,阐述了在不同注聚阶段实测压力曲线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时期不稳定试井曲线形态的变化及聚合物在地下的流变性,说明了聚合物溶液在平面上以类似于“段塞”的形式向前推移,同时,利用同井组聚驱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油效果及流体在地层中的推进情况。应用表明,聚合物驱油调整了层间矛盾,对注入液由高渗层向低渗层的转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选用复合油藏模型解释,对注聚合物后油藏储层特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厚层状超稠油油藏一般储量较大,但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综合应用油藏地质及监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杜229块兴隆台油层平面与纵向上的动用规律.揭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动用程度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超稠油开发效果提供了基础和方向.研究表明,亚临界锅炉注汽、层系互换、水平井加密、大注汽量集团注汽、一注多采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油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此次研究结果对于其它油田的中厚层稠油油藏开发也就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曙1-6-12断块属于浊积厚层砂砾岩、中高渗中质稠油油藏,1980年9月开始注水开发,注水开发过程中适时应用早期注水、动态调注、周期注水、水井调剖以及注采井网调整等技术,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文章重点阐述了不同开发阶段注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开发效果,总结成果经验.对同类油藏采用注水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尕斯中浅层油藏通过多年的开发,工程与地质两方面造成长停井较多.一方面注水开发深入油藏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散,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较为突出,注入水沿单层突进,特别是一些区域注入水、边水沿河道方向向油井推进较快,造成部分油井高含水.另外,注水井的长期注水,导致井下管柱破损较多影响正常注水.  相似文献   

11.
锦99块杜家台油层为注水开发的稠油油藏.常规水驱效果较差,水驱采收率仅为23.8%.高含水期,油层的平面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该区块油藏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状况,利用蒸汽吞吐热采技术,以吞吐引效为主,解堵降粘为辅.累计油汽比达1.63以上,断块采油速度由0.48%上升到0.77%,累计增油8.96×104t,采收率提高至27.4%.  相似文献   

12.
对曙1-38-7030井组吞吐规律和开发矛盾的分析,在超稠油普通蒸汽吞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组合式注汽(间歇恢复、抽稀井网整体注汽、一注多采)的开采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吞吐效果,提高了井组采收率,为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开采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油藏工程原理推导出一种热采稠油开发早期注采特征曲线校正的新方法,可应用于开发早期超稠油油藏可采储量及采收率预测.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杜229块储层层间非均质严重,但纵向上油水关系比较清楚.开发时间较长,开发矛盾比较严重.对区块亚单元中部分采区实施层系调整,解决了储层层问动用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缓解了开发过程中的矛盾,减缓了单元产量递减速度.  相似文献   

15.
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水平并为例,对影响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段长度、水平段流体的流动状态、油层非均质性与汽窜、剩余油分布和完并工艺条件影响了水平段动用不均衡,利用调整注汽管柱在水平段下深、高温调剖、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直井与水平井间的多井整体蒸汽吞吐技术,可改善水平井段动用程度,进而提高水平井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7.
锦16(东)块兴隆台油层1979年全面投入早期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针对开发中的矛盾,通过室内物理模型研究,结合锦16(东)块的地质特征,实施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注采配套工艺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这些配套工艺有效地改善了注水驱油效果,提高了区块产量,为同类区块高含水阶段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海外河油田是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油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开采阶段,水驱油效果越来越差.近年来,以全面加强注水开发管理为中心,不断深化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优化调整注采结构,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蒸汽吞吐开采后期齐40块油田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矛盾,以及对转蒸汽驱开发的潜在影响,从分注、选注工艺技术、注汽参数优化设计、组合式注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提高了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对转蒸汽驱后蒸汽的均匀推进,提高汽驱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转汽驱阶段主要进行了改善吸汽及产液剖面、提高低渗透油层渗流能力、提高井组采注比、合理利用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尝试,使齐40块油层平面、纵向动用程度均有所提高,区块规模产量保持了稳定,转蒸汽驱效果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20.
曙三区经过30 a左右的开发,受储层胶结疏松的影响,油藏出砂严重,关停井数多,井网井距极不规则,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实施机械防砂、化学防砂、压裂防砂、砾石充填防砂等系列防砂工艺,逐步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