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价值批判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非文化化”现象,认为当前大众文化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导致文化的内在性价值逐渐失落而工具性价值却El益高扬。因此,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是大众文化重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文化形态,它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文化形态,它在影响网络空间其他文化的同时,也受网络中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在网络空间发展大众文化,如何拓展大众文化的发展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文化转型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转型,市场化的背景导致大众层面的市民文化的生成.而大众文化的游离又引发了精英文明的冲突与分裂,甚至造成了主导性文化精神的难产.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主要的文化形态,人民大众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和谐价值是大众文化的必然追求,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描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本模式,提供文化对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解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为实施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去年“5·16”首届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上,武夷山市旅游协会与台湾嘉义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共同签订了武夷山与阿里山两地旅游对接意向书;其后双方又在“9·8”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期间共同签订了《福建武夷山和台湾阿里山旅游对接合作备忘录》,两份文书的签订开启了两岸名山互动的先河,这种互动是台湾主流意识西向的转变,是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慎终追远的思归,对正在开展的闽北绿色腹地建设和构建海峡两岸“和合”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现就两山对接的文化构建提出一些看法。一、武夷山与阿里山的“五缘”文化特征福建南北地理条件不同、生活生…  相似文献   

7.
王振宇  宋伟 《经济师》2010,(4):261-26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研究二者对接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实现二者有效整合的目的,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佳敏 《江南论坛》2012,(12):53-55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不仅记载着城市的过往,也留存着城市的今天,日益成为启迪民智、普及教育、提升大众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城市和大学,是彼此的荣耀和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城市文化的新生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采取愤世嫉俗的激进主义态度和放任自流的消极主义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该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美学意义;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通过行政和法制手段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这五个方面入手来建设我国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霍岳飞 《经济师》2012,(7):123-124
在传统教育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鸿沟,学生从校园文化环境跨入企业文化环境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鉴于此,文章提出校园文化要积极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将企业文化的元素引入校园文化,并阐述了二者对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具有娱乐性、流行性、消费性和广泛传播性的当代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2.
柏豪 《商周刊》2012,(7):88-88
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最能吸引游客的方面,是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核心,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座海滨城市与有着近代厚重历史记忆的城市,青岛兼顾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形成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虽然有很多创造性的开发,但作为传播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旅游,在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挖掘上显得有些贫乏,旅游地的文化蕴涵,在很大意义上胜过旅游地风景本身,各旅游地的文化虽各有特色,却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由此,建立旅游文化的整合与对接,对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先进引领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建鸿 《江南论坛》2008,(10):45-4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它的根本特征是公益性和服务性。只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文化昆山”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昆山进行新一轮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指标和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看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中央更强调公平合理,惠民普及。如何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不能绕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耿永会 《新经济》2014,(2):16-16
我国的文化建设之路经历了从最初的小规模文化产业到中期的文化事业再到如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艰辛历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并举,既是我国文化发展思路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式智慧的表现。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本文从我国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原因分析、从文化产业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构建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资金匮乏、人才不足、引导缺位等诸多困难。新农村文化建设呼唤"国家在场",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倡导,也有赖于精英返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栗丹 《现代经济信息》2012,(17):211-212,214
任何一所城市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蕴含着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大连过渡性的都市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不仅表现在城市的意识形态、艺术风格、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等内容之中,而且铭刻于城市的建筑、马路、公园、广场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之上。  相似文献   

19.
2014年3月,文化部等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与产品服务。文化艺术品市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得到了较大的扩容,需求日益旺盛。但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不能很好的发挥文化艺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教化作用,很少体现文化艺术中精神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建设有效的文化金融体系,拓宽文化艺术品投资的多方渠道,是当前以及今后发展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关键所在。怎样实现文化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对接,什么是有效对接途径的宗旨与经济学意义,以及如何认识遇到的现实问题,均是完善文化金融体系所需考虑的切实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富娅琳 《经济师》2010,(5):206-206
旅游动机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与实质动力。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对消费者旅游动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视觉文化及其传播对本地旅游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文章对视觉文化、旅游地旅游吸引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