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基础设施服务、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假说,并运用中国各地区2000年~2003年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对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专业化程度、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支持了假说,即地区专业化程度与基础设施存量水平正相关,各地区之间专业化程度有显著差异,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率与基础设施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生产要素.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分化,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的估测显示,2000-2010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达45%左右.但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总产出的带动作用是城镇正规就业的25%,但强于农村劳动力.而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增速之间呈曲线关系,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在9.6%-100%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速呈倒U型关系;而当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由9.6%逐步降低时,经济增速将得到更迅速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之间既存在正面效应,又存在负面效应,在不同发展时期其效应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拉动效应均有限,但对城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则相对均衡。因此,实施积极的产业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近16年的转移支付数据验证了龚六堂2000年的观点,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率与地方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地方经济增长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之间也存在着这样"倒U"关系。用这种关系解释两个问题:第一,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部分正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穷地区,中央政府都应该对其地方政府给予转移支付,同时转移支付也不是越多越好,也应该有个量的限制,当地方政府的收益足够大时,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就不再那么明显,反而会抑制地方经济增长;第二,从新的角度分析转移支付均等化实现的条件,即富裕地区较贫穷地区较早的进入"倒U"曲线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时,才可能实现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戴广 《经济学》2004,3(3):639-656
本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本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城乡教育投资和教育结果尚存在较大差距,非农就业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对其家庭教育和投资行为有着深刻影响。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知识积累、技术内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假设,构建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教育投资的二元结构模型,从教育投资角度剖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教育和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增长,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投资差距;非农就业对农村教育投资的促进效应和对城乡教育投资差距的弥合效应,主要来自于短期非农就业,长期非农就业的农村家庭会产生对子女教育的忽视效应而削弱非农就业的教育投资效应;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效应与非农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伴随非农收入的增加,或将吸引农村劳动力较早地外出打工,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中等教育陷阱”问题。研究为非农就业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为完善非农就业政策和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7.
城市偏向政策分化了中国的城乡,反过来为了消除城乡失衡及城乡差别还得依靠农村的发展壮大。文章分析指出"当前"是相机选择强农村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同时借助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土地的产出和收入增长弹性不显著,反过来可以推知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有巨大空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分别存在倒U形和U形关系,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重要的"相机选择"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淑斌  苏群 《经济经纬》2012,(2):110-114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1998—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取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污染排放等五类工业污染指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指标得到的环境——收入曲线形状不同,包括倒U型、N型、U+倒U型等。就本文选取的污染指标而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环境拐点,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技术经济》2015,(11):117-126
基于RCK模型,放松了效用贴现因子不变的假设,将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时间偏好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口因素(即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稳态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稳态消费和产出两者均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正相关,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稳态资本和产出。基于1996—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即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减小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COD和S02去除量作为产出,通过Malmquist指数测度1992-2009年中国28个省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距对它的影响.我们发现,人均GRP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区域差距缩小带来生产率增长差距的缩小.工业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率增长率下降,而外贸依存度和人口密度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没有完全走出粗放增长模式.另外,横向经济区划对于区域经济差距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98-2016年中国大陆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收敛态势,经济落后地区的增长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的要素流动呈现"资本向西,劳动力向东"的特点,资本要素流动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收敛,劳动力要素流动则导致了区域经济发散。制度的完善可能提升了资本要素流动的正向作用且减缓了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负向影响,并促使中国区域经济由发散走向收敛。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本文运用一个政治经济模型,研究在财政支出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总生产函数和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在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倒U型关系。随着税率增加,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在政治均衡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实际资本税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收敛,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从短期性和长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倒U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但只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长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收敛;并给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2):97-110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Stockhammer-Ederer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虽然江西省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投资产生负效应,但对居民消费却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对总产出及经济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内需拉动效应呈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应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就业弹性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或失业下降率)。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通常是一致的(萧条期间的两者负增长可看作是一种反证),奥肯定律是这一规律的理论概括,根据该定律,当GDP没有达到“潜在的产出额”时,经济增长率每上升1%,失业率下降0.5%。  相似文献   

18.
将城市群视为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7个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群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个城市群每年带动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0.56%。其中,南方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比未加入的城市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要高0.92%。(2)北方三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3)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作用,与空间距离和核心城市经济水平相关。(4)七大城市群、南方城市群和北方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空间距离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倒N型""倒U型"和"U型"。(5)核心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科学选择城市群区位、合理规划城市群空间范围、协调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规模和经济收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该文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该文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