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010-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Tobit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性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创新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股权集中度在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样本中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提高创新投入的力度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最后提出企业须正视机构投资者和使股东结构多元化,政府应加大证券市场监管力度与深化国企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代理理论,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R&D投入、追求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结论显示,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上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对公司的经营运作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201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投入正相关,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与保险基金持股比例同研发投入正相关,证券公司、QFII持股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反过来,研究研发投入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时,增大研发投入只能吸引部分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增加持股。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7,(11):135-149
本文运用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了企业创新投入与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这一关系下管理层的行为决策。研究发现:(1)创业板公司创新投入越多,股价崩盘风险越低,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越高;(2)在可能存在的企业内部"绩效提升"机制与外部"投资者关注"机制中,后者发挥重要作用;(3)企业创新投入越多,管理层减持可能性越高,投资者关注成为管理层主动调整R&D投入并借机减持的工具;(4)当股市是"牛市"或者企业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较高时,创新投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高超额收益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对创新的关注使得高创新投入伴随着低股价崩盘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理论上讲这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然而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创新投入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吸引投资者关注并借机减持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将公司治理传导效应纳入机构持股与企业创新关系及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基于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内部控制有效性、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和管理费用控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创新的3个重要传导路径。另外,战略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较于财务型机构投资者更为突出;同时,机构投资者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国有企业整体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型上市企业相关面板数据,研究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者情绪与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企业R&D投资强度更大;投资者情绪在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R&D投入之间起中介效应,即存在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者情绪更为高涨,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促使企业加大R&D投入。企业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者情绪在私募股权投资与研发投入中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并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无论是年轻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将投资者情绪纳入分析框架,深入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企业、政府等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志惠 《广东经济》2016,(14):34-35
本文以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2012年的相关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对R&D投入与专利产出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将R&D内部经费支出和研发人员作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产出指标.通过检验分析发现R&D投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源投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并进一步为提高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校友关系会对管理者决策产生影响。选取2012—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董事长—总经理校友关系对公司创新投入的影响,通过考察公司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进而揭示其中相关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董事长—总经理校友关系会促进公司创新投入;公司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均正向调节董事长—总经理校友关系对公司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校友关系对公司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公司中更显著,而地区市场化程度差异对上述促进作用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不同。研究结论能够为公司更有效地植入校友文化、完善选人用人与高管再教育机制等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2004年~2011年A股市场66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代表——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证券投资基金视为同质性机构投资者时,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企业RD投入正相关但不显著;而将证券投资基金视为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时,并按照换手率特征将证券投资基金划分为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机会主义者,发现长期投资者持股与企业RD投入显著正相关,而短期机会主义者持股与企业RD投入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企业救助模型上作了简单的拓展,梳理了地方政府R&D补贴对象选择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并从企业角度和社会角度,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寻租引致的效率损失。研究表明,反腐败力度的加强减小了寻租空间,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R&D投入。政府研发补贴无论是对企业的收益率、专利数量,还是对社会税收、经济增长率,都是显著的负效应,充分反映了我国R&D政策的低效率。本文的结论对于提高我国R&D补贴的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与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来源和制度保障,势必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异质机构持股、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补贴可以促进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实质性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券商持股与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分别存在不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补贴能够降低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有效促进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调节作用促进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补贴对基金持股与企业非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对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与企业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1 03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延迟效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与CEO两职兼任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没有对研发投入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机构持股与研发投入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薪酬激励、高管持股和在职消费对企业研发投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研发投入具有延迟效应,对当期和后续绩效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影响。从新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为构建匹配产业创新特征的治理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创业板上市企业2009-2014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成长型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成长型创新企业研发资本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加强政府补贴资助力度会进一步强化这一促进作用;企业利润越高、规模越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目前,各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促进成长型创新企业发明专利产出,但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知识产权保护抑制实用新型专利产出。企业研发资本投入增加、政府补贴提高、企业利润水平提升、规模扩大等都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对于外观设计申请量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中国特定的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和创新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在区分企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14 156个微观样本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样本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反事实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对上市公司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效应;政策对不同企业主体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对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未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影响更显著;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长期负债两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同时政策也引致企业研发投入挤占营业成本、广告支出等经营费用,进而抑制企业技术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唐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0):103-111
企业研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基于2010—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检验资本错配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错配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效应;融资约束不仅对企业研发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还会强化资本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但上述融资约束的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管理者背景特征视角,考察了高管团队垂直对这一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性别垂直对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显著;高管团队年龄垂直对特征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总额以及创新投入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管团队学历垂直对正向影响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总额以及创新投入;高管团队任期垂直对未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区分产权性质后,上述关系在国有与非国有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逆向外包作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一种新兴战略行为正逐渐兴起。以2012—2016年发生逆向外包行为的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和影响因素的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分析逆向外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与方向。研究发现,逆向外包行为可显著增加半导体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而对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则产生抑制作用,这两种实证结果综合印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逆向外包战略驱动论假说;逆向外包对半导体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并购海外相关公司,表明逆向并购具有高经营风险和高研发创新效率的双重现实特征;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中,员工学历占比、技术学习能力和产业链完善性对专利申请授权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全球市场份额和政策支持力度虽促进企业盈利增长,但对专利申请授权量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政府补贴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一直存在争议。与以往从资源视角探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不同,基于信号理论视角,以2012—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剔除非研发补贴的噪音并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实证检验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微观政策效应,以及企业层面制度因素(产权性质)和区域层面制度因素(制度环境)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释放的积极信号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相比于国有企业,政府研发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强;制度环境越好,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越强。研究理论丰富了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和信号理论相关研究。同时,研究发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补贴额度,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另外,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研发补贴信号的杠杆效应,拓宽外部创新资源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2010—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创新速度与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主要体现在创新速度处于不同区间范围,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当创新速度处于“慢车道”时,研发强度与上市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当创新速度处于“正常行车道”时,研发强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负效应有所减缓;当创新速度处于“快车道”时,研发强度增加能够带来上市公司价值提升。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中近六成创新能力不容乐观且行业差异显著,亟待提升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助力上市公司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20.
畅通创新链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嵌入创新链的不同类型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差异及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利用2012—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国有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基础研究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应用研究创新功能。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作用大小在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间存在差异。由此,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应引导国有企业优先布局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创新促进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