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目前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研究的现状。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竞争力形成机制要素和竞争力外部影响要素3个层面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对象,对其竞争力作具体分析,力图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规律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杨瑾  张渝 《经济与管理》2013,(12):82-88
近年来,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相比之下,其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重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华中和德国斯图加特七个汽车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单层次和综合层次的评价。结果表明: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业生产能力、产业集群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这正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陕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陕西"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采用文本挖掘与横贯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国内以及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机制,依据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因素,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相关产业及支撑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战略阶段,产业集群模式将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育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长春市汽车产业为例,在分析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其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集群的核心企业带动能力不足、零部件产业规模偏小、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集群内部联系不密切及集群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提出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应增强主导企业的带动能力,提升零部件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集群内企业联系网络,继续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动力.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工业园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根植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政策建议,以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浙江舟山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次新区和我国最大的海洋水产基地,其水产品企业集聚使得水产业集群成为舟山重要的产业支柱。构建水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舟山水产业集群竞争力各影响因素进行赋权,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排序及分类分析。进一步利用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结果,对舟山水产业集群发展策略进行SWOT矩阵分析,进而探寻到舟山水产业集群的适合策略为"扭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7.
武汉汽车产业集群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续 《当代经济》2007,(20):108-10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将成为培育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有效战略.武汉汽车产业集群是以东风集团为中心的专业化协作型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产业合作机制为大企业专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集群.文章就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内各要素构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提出跨区域管道的连结对于拥有综合性知识基础的产业集群知识合作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集群的外部知识管道和集群的本地网络同样对地区产业集群的知识合作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本地化互动对于专利研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则更依赖于跨区域管道的连结。最后,给出了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内部"和"外部"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分析入手,在剖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含义与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作为一个热门课题,对它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集群竞争力评价、竞争力来源以及产业集群政策与集群竞争力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评价和总结,以揭示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所有企业的竞争力、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观视角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共享性资源的差异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Porter的"钻石模型"、Padmore和Gibson的GEM模型(以及其改进模型)以及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提取共享性资源。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为问卷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产业内部协作、政府政策影响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和配套服务水平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芜湖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得出产业内部的"劣势"比"优势"更为突出,外部"威胁"比"机遇"更突出。从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建立集群化创新网络、建立汽车电子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立产业孵化器中心、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WT对策、WO对策、ST对策和SO对策,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方法论原理指导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构建了一套涵盖12个因素、46个子因素和97项显性观测指标的五层测评体系。对指标权重、集群边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等的分析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操作是方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政策、社会环境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却被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所忽略。以GEM模型为基础,将政府政策、社会环境二因素作为"因素对Ⅳ"——环境加入GEM模型中,构建出GEMS模型因素对,并对各因素分别设定二级评价指标,确定了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GEMS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范围看,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印证了集群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规范性分析评价(定性评价)和数量模型分析评价(定量评价)两种,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GEM模型和投入产出法等。运用GEM模型对杭州数字娱乐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说明杭州数字娱乐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企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群竞争力来源于外部经济。但他所说的外部经济主要指外部规模经济。其实,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在产业集群内,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成本降低,收益递增。企业通过共用公共设施和由于地理接近而节省物质信息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身的特征,可以从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来构建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模型。通过运用该模型对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际评价,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竞争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形成目前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剖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理论界对集群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取代了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集群的内涵、集群竞争优势来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的研究。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则实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1、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涵义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对产业集群竞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可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概念,本文建立了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做了计算,结合石河子垦区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对垦区五大主导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状况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出垦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化工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力能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