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为经济学家们所争论。持公共支出促进经济增长观点认为,政府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品和其他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福利或服务,从而鼓励和便利了私人投资,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公共支出往往是生产率较低的,为融通政府支出而形成的高税收又会对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缩减政府支出,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当然也有人持两者根本就没有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内生化老龄化的世代交叠模型,探讨了老龄化社会中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可选择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相对规模和结构。本文研究表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即占GDP比例)和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即占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均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且最优值通过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来。即当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抑制)作用时,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提高(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和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老龄化不利于经济增长,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及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偏大,均处在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分别通过挤出对经济增长更具促进作用的私人投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和公共教育支出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需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比,引导和鼓励更有效率的社会私人资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逐步降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规模。当前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则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政府公共投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投资作为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公共投资通过直接的资本形成和间接对私人投资的刺激 ,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投资支出进行实证考查与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就关于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我国现阶段主要公共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变量系数的研究结果,政府就能相应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幅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提供一个有效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方案,将会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国GDP长期增长中公共支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小利 《财经研究》2005,31(4):122-132
文章利用VAR模型系统分析了政府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包括转移支付)及预算外支出与GDP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政府收入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为正,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短期无显著影响.从长期看,政府消费支出、预算外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解释力,而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解释力则较弱.  相似文献   

6.
钮元昊 《新经济》2013,(1):68-70
本文利用1980年至2010年历年的各项国家财政支出数据,同时加入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影响农村贫困减少的各因素及其作用。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卫生支出、GDP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对农村减贫有积极的作用,而基本建设支出与教育经费支出等因素对农村贫困率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运用1988~2010年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研究新疆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经济增长影响贫困变动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和非农就业的增长是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减缓农村贫困的主要途径。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仍然是新疆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对公共总支出、公共分类支出及其外溢效应对圈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公共支出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但公共总支出与公共分类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并不必然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公共总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外溢效应,而社会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外溢效应;(2)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储蓄率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将增加0.08元.数据表明,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偏低、供给结构不合理.促进农村消费增长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和创新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0.
扶贫是否会引发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决策的扭曲,有待实证检验。本文采用回归间断点设计方法(RDD方法),实证分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计划使国贫县获得了更多的财力支持,财政供养人口规模增长也更快;但其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较慢,生产性和服务性公共支出增长较快。上述发现说明:扶贫导致地方政府将较多财政资金用于有助于减少贫困的生产建设和公共服务,而非行政消费。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问题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仅仅用经济增长以及伴随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状态作为解释变量,其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不够稳定。通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扶贫与发展政策等关键性的中间变量,并采用跨越"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和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两个发展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在农村减贫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是不同的,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新时期反贫困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财政投资对农村脱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凸现出来;财政投资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财政投资的效率边界也使新世纪的扶贫工作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农村财政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农村减贫中财政投资在不同地区、项目上的合理区间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2006—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包容性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发挥减贫作用。(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包容性金融服务渗透度的提升对贫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包容性金融发展可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作用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作用于贫困。(3)稳健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乃至农村减贫的贡献表现出较大不平衡性。本文的政策建议为:首先,应持续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以更快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金融 服务均等性,充分发挥金融减贫的优势;最后,要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注重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以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政府有关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贫困人口发生率的影响程度.利用1995~2004年之间和田地区各县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不同类型政府投入的效果.分析表明,政府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如在公共医疗、信息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对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a clear quantitative link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overty among rural households in Nepal. Using data from a nationwide Nepal Living Standard Survey 2004, we first estimate household‐specific productivity per worker under both Cobb–Douglas and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s. Second,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ity. Third, we explore a theoretical link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poverty using Sen's poverty index and find empirically that productivity growth substantially helps poverty reduction. Finally,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changes in productivity determinants are found to be stronger than the outcomes of sectoral policies taken in isolation.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entangle the poverty effects of key policy variables that directly affect the poor (namely the government‐led channel of development spending and financing) in both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after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 of respective sectoral per capita income and prices, using data from India over five decades.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sectoral composition of income and prices as mechanisms influencing the level of poverty and establishes empirically that it is the rise in non‐agricultural per capita income that reduces rural poverty via the channel of internal migration, after having controlled for the variation in key components of fiscal spending and monetary/financial policy via the availability of credit. Uneven sectoral growth pattern explains why urban poverty becomes a spill‐over of persistent rural poverty whe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shrinks. While checking for robustnes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rise in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lone may not reduce rural poverty, when measured in terms of rural infant mortality rate as a non‐income indicator of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by differentiating growth and poverty into their sectoral composition and urban–rural location using data from Indonesia. We find that rural services growth reduces poverty in all sectors and locations. However, urban services growth has the largest effect on poverty in most sectors. Finally, we also find that rural agriculture growth strongly reduces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poverty in Indonesia. This implies that while agriculture growth in rural areas still plays a major role in reducing poverty, policies that enable strong growth in the services sector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would expedite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上总结扶贫资金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果,构建扶贫资金支出与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的研究假设,以宏观调查数据度量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揭示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向减贫效果;以工代赈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以及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深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而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冲击则显示出负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显著负效应。据此,文章提出改善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1):107-122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al provincial data, the determinants of rural poverty incidence a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an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nationwide poverty reduction. It is not, however, a sufficient condition. While economic growth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reducing poverty through the mid-1990s, its impact has diminished since that time. Beyond general economic growth, growth in specif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s also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overty. The finding of our pape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will need to be adjusted with more emphasis being given on direct targeting through helping the poor to increase their human capital and incom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分析常用的几个概念和衡量指标 ,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起分析模型。进一步 ,本文提出了分解增长效应的方法和贫困减少指数 ,然后 ,本文将提出的模型、方法和指数应用于调查结果及其他官方资料 ,以分析 1 985年至 2 0 0 1年间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实证结果与 1 985年以来中国贫困减少的经历相符。贫困减少指数表明 ,增长政策的选择应该使收入效应与不均等效应之和最大化 ,这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地区提供了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