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并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就业市场,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劳动力要素和市场主体的角度界定了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问题,并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农村劳动力是具有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同时他们也是经济人、是市场的主体、是自己的主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向农村非农领域转移;一方面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反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5.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较低,再加上观念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工作滞后,就业环境不完善等,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广辟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管理和协调,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市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原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由于资源禀赋不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且近几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之势.而甘肃省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回报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课题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现状、转移特征、转移效应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及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 ,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条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而且也关系到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速度层次交流理论 ,并从该理论出发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宋萍萍 《经济论坛》2003,(20):54-5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一条共同规律1.生存和发展欲望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众所周知,由于土地的沙化、环境的污染和建筑用地的猛增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的严重减少。同时,又由于各项支出的增加、种植成本的攀升、生活费用的提高、粮食价格的低廉等原因,导致了人们种田积极性的严重下挫。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就业岗位的极其短缺,使相当多的年青生命在无所事事中形成了巨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农民应该而且必须转移出去,另谋生存和发展之路。2.城镇化发展趋势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有关国际组…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经营是农业未来经营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村劳动力的潜在失业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更大.为此,应该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据湖北省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1992~2001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8~2001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2002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6.75%。由此可见,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且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比山区、贫困地区要多,转移的地域和产业领域也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促进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婕 《经济论坛》2006,(5):113-1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地区或新型工业区,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又可以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拥有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的土地资源,农民才有机会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但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我国总耕地面积是…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富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过剩严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使三农问题呈现一些新特点,只有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际,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以重庆市为例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数学和文字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呈现出趋势性的发展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整个陕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该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增加,给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针对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技能等问题,提出了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的基本思路,即开展分类培训,包括对生存技能的培训,对发展技能的培训,对创业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