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财政收支持续近30年的赤字状态,长期赤字如果不能以税收收入作为担保,政府必然最终会通过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来弥补,在政府的举债能力不受到任何限制情况下,极有可能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基于此,我们从政府跨期预算约束方程着手,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量检验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在当前政府融资体制安排下,我国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财政现象,财政政策在价格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货币政策处于从属地位。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治愈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财政政策调整、财政体制改革和货币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融资体制。  相似文献   

2.
龚旻  张帆 《当代财经》2015,(3):3-12
近年来,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出现使得现有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出现软化的迹象。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制定相机性财政政策时更少地基于稳定地区经济考虑,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财政收入和地区利益。这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长期呈现出较大的随机性特征,不利于地区经济稳定。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分解,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对异常消费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加剧了异常投资的波动。相对消费波动,投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实际上隐含了较大的经济波动风险。这一结论为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中注重构建对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内生制度约束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年末我国开始实施以大力度的减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为主要特点,以大量的债券发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融资手段的、财政直接扩张与间接扩张并用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本轮积极财政在总量型经济指标上表现较为明显,数量分析表明其对经济和投资增长的效果都优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保八"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但同时,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还带来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膨胀,尤其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形成的政府债务"信贷化"倾向,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叠加,对保持财政可持续性构成威胁。为考察当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状况,本课题组运用随机动态分析框架与财政风险演进理论两种方法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考察,均得出当前财政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结论。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未来我国财政可持续性既受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又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加大民生支出压力的影响,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协调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经济的可持续为终极目标,以积极财政政策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策略,应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主动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由推进逆周期调节为主的总量调控政策转向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政策,利用3~5年的时间灵活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加大改善民生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财政功能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统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财政风险逐步积累。财政体制和支出规则不健全、财政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并存在严重的事后效应、没能注重政策实施的前瞻性等是我国财政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财政风险倒逼我国财政规则的制定,针对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特征,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建立财政盯住制度、政策前瞻性制度和政策绩效动态跟踪体系,规范财政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监控财政政策实施的效力,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最终真正实现我国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财经》2015,(12):88-98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制转移特征的DSGE模型,考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联合动态效应,回答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是否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并对我国在不同区制下静态和动态财政政策乘数进行测算,同时对我国2008—2010年的四万亿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区制转移模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应系数结果说明我国在经济高涨期和经济衰退期采用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目标是产出,对通货膨胀容忍较高,我国财政政策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反应非常不敏感,税收与政府支出及产出间关系密切;(2)模型脉冲响应结果说明在不同体制下我国政府支出影响均衡的传导是相同的,我国财政政策实施能够使主要经济变量受到冲击后回到均衡状态;(3)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测算结果小于以往学者测算结果,我国四万亿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模拟显示政策拉动了产出,四万亿投资较好地熨平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意外冲击,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负面效应则是同时挤出了私人消费,通货膨胀加剧。  相似文献   

6.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政分权在保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一些与财政分权体制相配套的辅助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省以下改革相对滞后,降低了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绩效。推进县级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理顺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而持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率,还可在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近年来,结构性通货膨胀出现,政策需要调整.作为与我国国情类似的印度,其财政货币政策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自1991年改革后,加大了调整的力度,通货膨胀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通过研究改革后的印度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为供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借鉴的他山之石.根据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ECM)与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印度财政政策在应对总体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大于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短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从原先的统收统支到当前的分税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的推出,加快了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但在具体财政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债的冲击,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提出,给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这要求我国对财政分权体制做进一步的改革。当前尤其应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建立和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并进行政府行政层级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94年之前放权让利的财政体制改革和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改革.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新的财税体制、财政政策、财力结构和预算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和建立适应市场化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10.
李江 《经济问题》2012,(3):44-45,120
依据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严重和地方投资过热同时并存这一经济现象,建立模型实证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投资是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因素,地方政府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社会需求,同时不断增加的投资加强了对土地财政依赖,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了通货膨胀上升。  相似文献   

11.
稳健财政政策是我国在投资过快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特定背景下采取的一种中性财政政策,其主要特征是规模适度、规避风险和分配的公平性。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既是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的客观需要,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因此,要增强稳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必须将其置于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下,遵循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国债资金的投向,努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协调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公共财政改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上,不能笼统地实行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也不能简单地把财政赤字看作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重要的问题在于从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经济中财政与通货膨胀的特殊联系。  相似文献   

13.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陆 《当代财经》2000,(7):32-36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是政府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产生的风险类型主要有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体制风险。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防其危害我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国民经济总体平稳,全年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处于还债高峰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财政金融风险显性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和活力,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稳定作用,我国经济将出现稳中略降态势.建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处于合理增长区间.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存在着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风险。这种体制风险有三种表现形式。财政扩张过程主要在政府资源占有规模、作用范围及财政决策等层面对市场体制产生不利影响。对我国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对财政规模的迅速扩张、财政支出结构的非公共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公平与效率偏差等问题的分析,可以说明积极财政政策体制风险的现实存在及其原因,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体制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洁 《生产力研究》2012,(4):80-81,95
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推进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考虑到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及融资条件的现实约束,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反映了分税制下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窘困局面,为解决这一难题,债务融资成了地方政府最可行的手段。因预算管理制度制约债务融资模式,因此在一个制度均衡的框架下,两者共同形成制度均衡,并存在联动变化的机制。随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获得债务资金的模式将会由以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工具实际操作偏离最初设计将会降低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导致宏观经济波动加剧。针对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逆周期性调控目标,本文关注财政分权深化和政府债务增发的逆周期性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政策总体呈现顺周期特征。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地方财政政策的顺周期性。地方政府债务增发使地方财政政策呈现逆周期特征。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及其收入面、支出面均呈现顺周期性,由“顺”转“逆”的债务平衡点分别为0137,0113,0209。当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债务规模都在债务平衡点之下。驱动地方政府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内在因素是官员晋升激励。晋升激励的程度越高,地方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力度就越大。但外部市场融资环境的波动削弱了地方政府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力度。本文的政策主张是,不宜过度财政分权,应该扩大地方债发行规模,促使地方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四大关键词来概括:经济增长、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和财政整顿。这四个关键问题的形成及其发挥的作用紧密交织在一起,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三个困局:经济增长—债务危机—财政整顿的困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滞胀的困局、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整顿的困局。在这些困局中,财政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应在经济良性发展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优势,对内做好自我保护;对外积极探寻破解困局之路,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在 2 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在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实行过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对美国经济的增长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这一过程中 ,也产生了巨额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批评。不过 ,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未完全消失 ,在新形势下 ,它仍然以不同的变化了的形式继续为美国历届政府所运用。 1 998年以来 ,中国在通货紧缩和结构性供给过剩形势下 ,一直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过 ,人们也担心 :连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也会引发大量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甚至是经济“滞胀”呢 ?本文通过对美国 2 0世纪长期实行不同形式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过程 ,分析了美国的一些经验教训 ,获取了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