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融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基本模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工资水平、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城市最终产品部门就业量也随之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城市劳动力的单位有效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实际工资水平会上升;另一方面,经济中的人均收入虽然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在扩展模型部分,我们引入了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部门,分析发现,中间投入品部门的产业集聚在一定条件下会扩大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视角,通过EG指数与泰尔指数分别对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区域制造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通过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有效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现阶段制造业集聚总体上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削弱了制造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德明  高一兰 《经济师》2011,(2):213-214
卢卡斯的"农村—城市"迁移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对2001—2008年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数据的OSL估计结果显示,教育、福利、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正向且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缩小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乡差距始终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扩大城乡差距的一个因素。由于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外溢性,而城市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内溢。要缩小城乡差距,扭转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溢出趋势,就必须加大政府对农村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赵伟  普雁翔 《技术经济》2006,25(7):105-110
本文基于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集聚不足之现实,以城市集聚经济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引入城乡分割的约束条件实证分析了城市与农村工业活动的集聚效应。结果显示,城乡分割导致工业活动在农村与城市的“集聚二元性”,而集聚程度及其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提高外国地区集聚程度能改善生产效率,这预示不仅要关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也要重视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提高经济活动集聚程度,以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6.
刘晓英 《当代经济》2009,(17):32-34
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就个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环境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域市转移的重要诱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由于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两个进程的步调并不一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何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成为关注重点.近年来,在所谓"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举家迁移的数量增长明显.这一现象在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仍显滞后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农民工"在进城20多年后靠自己的力量真正扎下根了呢?文章从森的"可行性能力"角度出发,利用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中关于浙江省的数据,对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用工保障环境改善等相关条件在其中的作用,以期对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长期实行的赶超战略主要以城市为中心、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重点,忽视了农村投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导致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就业不足,直接制约了自身人力资本积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出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民工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改善自身人力资本,同时国家应大力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使农民人力资本普遍达到非农就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超  李芳 《经济导刊》2011,(9):82-83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两极分化严重,城乡二元差异已经形成并且有继续扩大之势。尤其是在近十年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轮廓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胡新华 《经济论坛》2009,(11):19-2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致因,而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多流向城市地区,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更多服务于城市经济。重庆市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比例,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及投资均有不足。当前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政府扮演了主导角色。以人力资本投资促进重庆市农村经济增长,一是应构建多元投资模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搭建农村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平台,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切实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深度评述,并结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实际情况,分析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推力—拉力”理论的实质,发现中国的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剖析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以卢卡斯(2004)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课题组对海南800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在职培训、社会福利等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恰是制约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其转移的速度会不断加快,直到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集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使用简约实证模型验证人力资本集聚对中国城市就业增长的正面影响,然后基于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分析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并量化分解不同影响机制占整体影响的比重。研究发现:第一,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就业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也会提高工资收入和生活成本。第二,机制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城市生产率促进就业增长,影响占比约80.11%。但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机制也不可忽视,占比约为1/5。最后,本文从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和消费型因素发展两个方面为人力资本集聚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机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根据1995-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数据,分别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三个方面对城乡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在比较时注重将年平均增长率与绝对水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均高于农村,城镇人均交通通讯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略低于农村,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绝对值差额巨大,而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遏制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实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CHNS数据对教育等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定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的"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效果做出回顾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教育人力资本越高的个体越可能迁移。(2)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教育等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业部门的可能性大于外出打工,精英大多留在本地。(3)教育对迁移效应的这种结构性差异随时间总体上有朝着增强方向变动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仍倾向于进入本地非农部门,说明"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具备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的历史成因主要是由政策和经济体制因素导致的城乡人口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当前,受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乡间教育经费差异和城乡间家庭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差异成为人力资本城乡差异的主因。另外,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也加剧城乡人力资本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论人力资本二元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二元性,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二元性和人力资本收益的二元性。一方面,二元性的人力资本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城乡产业边际贡献两个渠道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二元性的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改善效应与恶化效应并存的现象。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应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拓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以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本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理论分析劳动力跨地迁移影响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借助239个城市劳动力跨地迁移指数与2011—2020年中国产业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力跨地迁移显著推动国内产业振兴,主要是经由提振技术创新投入、助推技术创新外溢以及强化人力资本集聚三项路径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福利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劳动力跨地迁移对国内产业振兴的积极影响效能。研究立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视域,明确劳动力跨地迁移与产业振兴的关系,并从劳动要素配置、社会制度保障视角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