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近年来,"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及"胶囊事件"等产品质量问题屡屡曝光,这不仅体现了某些企业管理的混乱,而且也反映了这些企业在商业伦理道德方面的缺失。家庭、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访问调查发现学校在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我院对酒店管理专业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来该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但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这之中尤以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为重,学校、企业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实习期间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改善这种现状就应该从法律建设、学校培养及管理、学生教育及企业完善等角度出发,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实习环境,保证培育出更好、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一种消极心理情绪和行为反应。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的表现,其原因主要有学校方面的、家庭方面的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建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制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4.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的学校教育文化无论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研究都倾于"被遗忘的角落"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区学校教育忽视了彝族文化传承在彝汉杂居区学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怎样可能"的考量,以致无法寻找一个具有解释力的核心理论词汇来构筑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学生长期陷入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的位移困境,学校教育就这样把"地方性知识"给"活埋"了。这无疑违背了教育创新的文化理性和现代性诉求。所以",解放"教育主体,寻找适切、有效的特色措施重构学校教育文化,成为彝汉杂居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的必然选择和承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李妍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38-23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第六十条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我国英语专业名校主要是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复旦大学英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国家应该倡导这四所学校的教学名师录制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其他英语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高校用名校的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配以其他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学习指导和课后解答学生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聆听到名校的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又解决一些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并多年运用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模具类专业构建"五合"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广度合作、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合、"三证"结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等方面,真正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融合,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相似文献   

8.
董袁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306-307
大学是一个育人的宝塔,学生干部培养既是"自我教育、自我培养"功能的一种实现,也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与树人宗旨的体现。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学生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运行的中间力量。立足高校学生干部的发展现状,对如何培养学生干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融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具有"巩固性"、"应用性"、"建构性"三大目标。由于实践性教学目标多元、金融业务多样和学生集中教学,实践性教学基地应该采用"集群"的方式来构建。实践性教学基地群的运行,将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师帅  张立迎 《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30-230,237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二十年来的实践,已经在学校办学模式、院系调整、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取得一定的经验,但对于独立学院这类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其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产学研"结合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场万能论"认为,市场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它本身有一种"自组织"能力。事实打破了这种"迷信"。诚然,市场机制具有很强的活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然而,它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短期性、个体性等缺陷,片面强调市场化就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风险,特别是人类面临的生态安全不能靠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广告创意》作为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广告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广告创意执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构成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开展有效的《广告创意》课程实践教学?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梳理了目前出现的一些开展《广告创意》课程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构建"项目模拟训练"、"参加广告类专业竞赛"和"参与广告业界实战"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广告创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基础"课实践教学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因材施教,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内模拟性和课外实践性两大类,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能珺瑶 《商周刊》2012,(21):51-51
"绿色人文"乃是一种理念,一种关系着个人生命、家庭幸福、社区环境品位、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国家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将环境教育正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课程。学校依据教育部精神,将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把环境教育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民的研究目标。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5.
李健  柳雨 《经济改革》2011,(7):84-85
"学生的呼声是工作的命令,学生的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安康是工作的牵挂,学生的就业是工作的目标,学生的成功是学校的光荣。"结束对西安培华学院的采访已有时日,但该校"科学、民主、自由、公平、创新"的大学精神却深深烙印在笔者的脑海中。它没有造作的豪言壮语,而是以铅华洗尽的朴实,诠释了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西安培华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西部首  相似文献   

16.
一人公司的出现与传统的公司社团性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文章认为"社团性"并不是公司的本质所在,公司的本质乃是:"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人的法人"。基于此,一人公司的出现能够突破传统公司社团性理论的局限,其同样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同样有其存在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翠芬 《经济师》2009,(10):117-1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就业环境的变化,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管理类学科的本科生,除了寒暑假社会实践之外,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就成为学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在HRM课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18.
王英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90-29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的科学性表现在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拨亮学生心灵,将政治的、思想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结合在一起,在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代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净化灵魂。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并与政治直接联系的大众的、系统化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的总和。从"基础"课程建设的实际教育功能考虑,它的科学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互联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教学"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实践促进参与"的创新教学方式颇受学生的欢迎,"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实践促进参与"的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及个人魅力对学生影响极大,《大学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5)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曝光,校园欺凌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加之校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欺凌可能扭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危害。无论是学生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和政府都要为防止校园欺凌问题做出努力,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发生,让学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净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