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摩梭文化的开发肩负着脱贫致富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遵从"文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是通过确立摩梭文化保护的对象以及摩梭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从立法保障、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实现摩梭文化生态整体保护与文化发展、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摩梭人居住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2)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六个较少的小民族之一,保护和发展赫哲族文化,从而使赫哲文化走入大众传播的视野,挖掘其最大的民族文化价值,从而升华赫哲族历史文化地位。文章以赫哲文化的特点开始,分析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赫哲族文化的必要性,探讨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坚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40-241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显示出文化多样性合理而紧迫的需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其消亡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依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保护的社会合力,通过教育培育全民保护传承理念,合理的旅游利用为保护动力,多角度探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具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保护好、传承好民族特色文化,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若干策略,希望能够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增强了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但文化上受强势文化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趋同”现象。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德昂族的传统文化,关系到民族文化多样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两天以来 ,听了国内外专家们的发言 ,专家们谈得较多的是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凡事要从利益出发 ,才能理解 ,也才能解决。针对与会专家对利益问题谈得较少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如何通过经济利益机制设定来实现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这似乎己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并非从来如此 ,这种共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几天专家们的发言 ,都强调的是保护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但对“为什么”的道理 ,谈得还不多。在 1 9世纪 ,文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是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困境。加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困境。加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王顺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64-266,293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拉祜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拉祜文化。以云南澜沧先的拉祜族为例,阐述保护和传承拉祜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保护和传承拉祜民族文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保护和传承拉祜民族文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既相辅相成又是相互制约的。以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两个苗族村寨的经济现状的比较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持有者是当地人民,旅游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离不开文化持有者。民族文化旅游应建立以文化持有者意愿和权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在开放环境下动态保护中开发,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焱  胡蓓蓓 《经济师》2007,(7):14-15
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各地区相继出现了文化流失现象。为了不失去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对于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特征的,且在传承中具有无形性和非物质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日本民俗庆典活动的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作用意义入手,在探讨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国际背景的同时,分析了韩日两国对于非物质文化财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观念的加强以及民族文化逐渐融合,使得很多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失,因此,抢救、保护羌族民族文化已成为目前四川地区最主要的研究课题。在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文化研究,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艺术手段和文化传承等新方式、新手段进行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民族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羌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而动漫,是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之一。通过研究动漫产品开发与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以及应用前景,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羌族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间,经历了极为快速的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创意产品又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文献,并报告了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现状,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18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个发达国家进口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数据,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文化创意产品进口额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发展中国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文化创意产品进口额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此外,文章使用了GDP和IPR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以控制内生性问题,同样也得到了较为稳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民族文化最大特点在于其保持相对完整的文化民族性和显著地域性。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民族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原生性与产业性现实结合、观念性与商业性有机统一,强调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对于国家民族文化力建设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这一进程同步的是民族文化的演进--传统文化元素的弱化、削减和现代文化因素强化的过程.二者是现代化进程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只有从城镇化推进的规律出发,深化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努力发掘、利用、提升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城镇的各种优势资源,加快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才能尽早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繁荣西藏的文化事业。十年“文革”期间,西藏同全国一样,各方面也受到冲击和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央立即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步落实各项民族和宗教政策,并拨专款修复被毁坏的寺庙和文化设施。几十年来,中央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具有优秀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得到了保护、抢救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然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兰铜鼓文化正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影响,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及保护主体权责不清等问题。因此,着重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东兰铜鼓文化进行研究,从东兰铜鼓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出发,针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借鉴多方优秀经验,以促进东兰铜鼓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古街保护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是现代化进程的障碍还是经济发展的机遇?这是一个看似好回答其实难回答的问题。在全国众多城市兴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热的同时,对各地历史古街区建设的专家评论和对各类古街案例运作现状的市场评价大体都是毁誉参半,而对绍兴在古街保护利用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却是肯定者居多。因此,本文拟从实地调研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情况着手.探讨“绍兴模式”的经验举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