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量的文献研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本文研究表明,影响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货币当局无力同时控制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利率管制条件下,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即实际货币供给量偏离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以及实际收入水平偏离最终目标收入水平的深层原因;指出了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效果不佳,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客观存在的利率管制和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是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理论一般认为,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考虑三个标准:(1)可测性,即中央银行不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资料,而且,中介目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明确、稳定,中央银行能据此作出分析,社会其他人员能据此作出预测、判断;(2)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操作其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地控制中介目标参数的变动情况;(3)相关性,即货币当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此外,中介目标还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导致货币量中介目标无效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是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货币政策当局对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性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据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然而,基于伯杜和乔纳格的研究,本文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影响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的结论是,近期中国广义货币M 2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否定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调控作用日益重要。而货币政策的有效与否,关键是确立货币总量这个中介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而联系这个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纽带是货币需求涵数,所以确立一个稳定、合理和可预测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货币当局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正>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是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要使这一提法真正成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准则,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讨;而在控制M1还是控制M2这类细节问题上,则尚需形成有更充分论据的共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影响到我国参与货币政策决策的有关当局,动摇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信心。那么,值此货币政策正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的特别时期,有必要就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再展开仔细而且务实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引发了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货币量目标低效率的原因认为,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前宜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大思路(一)中介目标法框架下的中介目标选择自从中介目标出现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以后,理论界对于选择哪些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探讨便没有停息过,起初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选择一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设立单一的中介目标制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中介目标观点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观点,此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以信贷总量、汇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从战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可以看到,中介目标总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型目标向价格型目标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6年6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主要运用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它对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远高于其他货币变量;(2)货币供应量M2对工业增加值和CPI作出系统性的反应,且M2新息是由央行决定的,表明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我国基本不存在货币传导渠道,主要的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信贷规模是事实上的中介目标,直接调控经济,并引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际上是两个——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2,这种调控模式在1998年前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4)两个中介目标调控不同的领域:信贷规模主要针对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这是我国央行的一种现实选择,央行也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和协调。上述结论对于货币政策实践是有意义的,表明我们更应关注信贷规模指标并以此为核心来调控经济。当然,这种货币传导模式存在缺陷,只是阶段性地起作用。从未来的发展模式来看,要采用包含更多信息的利率作为政策中介,其前提条件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货币调控政策,货币当局必须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途径,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实证结论是:无论是在80年代还是在90年代,信用渠道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这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均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者主张中国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而采用利率中介目标。凯恩斯因其以利率为关键变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主张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过,凯恩斯也认为利率目标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当经济中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会失效,但后来的实证分析及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倒是存在“零利率限制”之虞。另外,单纯的利率目标还会因为缺乏货币政策“名义锚”而…  相似文献   

12.
政府财政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政府资产角度出发,运用1994~2005年中国国库资金季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政府国库资金、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作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国库资金增减导致基础货币收缩和扩张,短期内国库资金变动会使货币供应量发生显著的反向波动,国库资金是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因,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波动有较高的解释力,央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国库资金而产生被动性。(2)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当局将国库资金变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库资金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新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然后通过对国外中介目标选择实践的考察,分析了中国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争论和实践,最后讨论了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2005,(5):22-23,26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文章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内生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要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认为中国宜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文章同时给出了基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导致当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援 《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95-196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现行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存在的问题,指出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存在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提出严酷挑战。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考虑到目前没有适合的经济变量可以完全取代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地位,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货币供应量,应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层次、改善制度环境等手段,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璋勇 《经济学家》2006,(2):109-115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在实践中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必然将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因素予以考虑。本文分析了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等各个层面冲击效应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并通过引入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因素,建立改进的IS-LM模型,对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减弱的原因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赵磊 《经济经纬》2007,2(5):26-29
普尔规则作为分析宏观经济稳定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间内在联系的新范式,在货币经济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在对普尔规则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依据我国1996年至2006年的季度经济数据,应用该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当前时期依然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货币需求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经院式的理论分析阶段,对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甚微。在实际工作中,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资金需要量调整货币政策力度,而且随意性很大。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仍是贷款限额,不是货币供给量。笔者以为,这种政策操作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以下原因,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货币政策的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建伟 《现代财经》2002,22(10):19-2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