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师》2017,(6)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界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原理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各城市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县城联结城乡,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县城城镇化高质量与协调发展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63个县城为研究对象,从“业—地—人—态”4个维度解构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县城城镇化质量内涵,揭示其在2015—2020年的时空演化与空间关联特征,探索县城城镇化多维协调发展状态,厘清制约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城城镇化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维度间差异较大。区域差距虽持续缩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湖北省中部县城城镇化质量普遍高于东部、西部以及外围县城,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区域间权衡博弈现象明显,尚未形成区域发展合力。(3)县城城镇化各维度间的协同性持续下滑,低水平耦合在局部地区集聚。县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态稳步改善,但仍任重而道远。(4)湖北省县城城镇化问题复杂,县城发展阶段一致性较差。障碍因子呈“首位集聚,末位分散”特征,需有的放矢,差异化调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熵值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质量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高质量城镇化地区、较高质量城镇化地区、中等质量城镇化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针对辽宁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究和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一系列城镇化发展目标,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主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重要特征,这对我国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配套有效的社会治理工作.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对居民生活和公民满意度影响很大,社会治理过程中政策执行的理念和效果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相匹配;基层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激励居民主动参与政策制定和规划;建立治理责任监督追究机制;深化基层部门间职能协调,以此才能达到社会治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匹配,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财经科学》2015,(12):48-57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对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61个县(市)4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ESDA方法,揭示了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演化及成因。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逐年提升,但各县域间相对差异逐步拉大;2005年之前,县域城镇化质量增速缓慢,之后则中东部区域县域城镇化增速和质量高于其他地区;全省县域城镇化全局自相关由不显著逐步增强,出现空间聚集倾向;局部自相关不显著,仅出现少数小范围的高值和低值区。2县域城镇化整体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凸起、南北低洼"的特征;热点区格局由离散分布逐步集中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受区域发展政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王春枝  刘燕 《经济论坛》2013,(11):34-37
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功能发展质量、社会和谐发展质量三个层面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12个盟市2011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定与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区的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速,但城镇化过程中仍面临着城市人口集聚导致的就业难、环境污染及道路拥堵等问题,降低了城镇化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步和现代化城市质量的提升,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分析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述职业教育在推进团场劳动力转移,提升兵团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为城镇化储备人才、提高居民素质、维护城镇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三角模型和动态耦合度模型,分析2009—2016年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三者城镇化动态耦合关系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①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分异特征显著,城镇化属于典型的产业带动型,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副中心的产业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其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县域城镇化水平;②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静态耦合度呈上升式演进趋势,县域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优劣差距明显缩小,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逐渐呈现均衡化态势;③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度明显低于静态耦合度,由于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上升空间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转型压力,经济发达县域更易表现出人口、土地与产业动态变化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12)
文章从中国城镇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城镇化的宏观发展现状,并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综合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等多方面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指标作了分析,为今后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的社会情况,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实现城市规划,要想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绿化,还要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本文基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城市规划进行了重点研究,希望实现城镇化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包容性发展的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系统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涵盖城市包容质量的城镇化质量测度体系,利用2000—2012年新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测度,并据此分析了城镇化质量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与城市包容质量子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2年新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速度要慢于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经济发展质量、人口就业质量基本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协调质量逐步下降,居民生活质量略有上升,总体上呈波浪式变化趋势,公共服务质量先下降后上升,城市包容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质量、人口就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城乡协调质量与城市包容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2010—2012年人口就业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协调质量与城市包容质量的耦合度基本上处于极限发展阶段,彼此矛盾亟待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及其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社会成本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成本,它关系到城镇化的效率、质量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城镇化社会成本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外部性、弹性和不确定性、内在关联性等特征.城镇化社会成本包含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社会摩擦成本、社会管理成本以及环境生态成本等多种形态.在制度、文化、社会政策以及历史等因素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认清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规律,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成本分摊机制,优化社会成本治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细分来说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城镇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工作上不遗余力,积极探索新的道路,追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高密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县级市,近年在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但目前,高密市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将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以及三者的相关关系,分析高密市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现状,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三大类型间没有变化而在组内变化明显;江苏省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共同决定的,但贡献作用大小各异,且它们之间并不都存在对应的相关关系。同时,针对测评结果指出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进行城镇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地给予各个城市分类指导,以使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大地伦理观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理解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基础上,运用耦合分析工具,从中部地区整体和域内各省份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10—2016年七个时间节点对中部地区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处在拮抗阶段,且耦合度值近年来处于停滞不前阶段;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基本符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整体处于中耦合协调阶段;但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耦合协调度、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状况可以将中部各省份的耦合格局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刻不容缓,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思维来引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择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以突变理论为基础,采用突变级数法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市域城镇化质量分区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认为江苏省的市域城镇化质量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同时,根据江苏省各市城镇化特点,将其划分为4个城镇化质量等级区,并对各等级的形成机制作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各分区的特点,提出了各分区合理调整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