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视角》2011,(5):10-10
“瞄准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吉林省省长王儒林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医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力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和产业提升,贯彻国家、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按照《平湖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要求,平湖市重点发展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平湖市瞄准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和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创新,全面培育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形象地展示出近年来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整体图景.宏观而言,基于“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聚焦“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与发展”等热点.微观而言,主要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现状与问题、培育与发展的对策.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产业形成和发展机理的理论研究,针对具体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实践性研究,并提升研究对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林平凡  刘城 《新经济》2010,(10):78-80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各个地区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显著位置。LED产业作为广东长期培育的一个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新兴产业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产业。但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上、产业技术上、产业集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研究发现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变动、国际贸易、技术进步与标准升级等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为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要加速要素集聚以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引导消费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并针对出口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完善“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程敏 《经济师》2023,(9):140-141+1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下,黑龙江省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神经末梢”转变为新时期的开路先锋,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支持“新基建”、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集中爆发等重要机遇,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启动新引擎,助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以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基建”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探索“新基建”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机理,提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金盛 《经贸实践》2010,(10):49-50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初具雏形。目前已经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分别为: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郑胜华  潘浩 《经济论坛》2013,(10):66-68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在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结构升级的战略抉择.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背景入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特点归类、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但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这导致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文章从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和"低端化"等风险的方法,从而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部署下,各地纷纷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围绕着该产业呈现出地方政府竞争的"热"现象。但其中存在一些盲目跟风、恶性竞争的问题。因而,地方政府必须对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没有必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体现了战略性,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有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不是只能靠政府财政等几个问题进行冷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2011,(4):96-96
尽管“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一路探索、砥砺前行,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潘利 《广东经济》2010,(6):19-21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潮流、广东更是先行一步,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东经信委及时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领域的11项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近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也进行了相关系列调研,认为广东确立的领域和具体产业明确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应作为战略目标长期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14.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及缺乏高端适用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应当利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合作,尤其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吴崇  顾丹  张佳奇 《技术经济》2024,43(3):51-63
以“逆向混改”现象普遍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两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民营企业“逆向混改”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逆向混改”对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逆向混改”可以有效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民企提高绿色创新绩效。机制检验发现,“逆向混改”具有促进专业化发展和融资约束缓解的“双重功效”,有利于促成民企绿色创新发展的“护城河”和“蓄水池”。基于代表性产业比较分析发现,环境规制的合理设计及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协同效应;创新补贴政策的适度强化及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互补效应。研究揭示了“逆向混改”推进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规律,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发。  相似文献   

16.
根据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三个倍增”的要求,浙江工业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挑战。2013年,浙江工业将朝向何处发展?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经信、科技与高新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毛光烈指出,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驱动力,着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着力发挥高新区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载体作用,统筹兼顾,互相促进,切实抓好经信、科技和高新区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州市路桥区针对过度依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推动工业发展以及产品低端化、产业“低小散”等问题,拔钉破难,全面推进“腾笼换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使资源、能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8.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在此,专门对七大产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如下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出发,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创造能力、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能力、产业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初步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产业集群模式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四种以市场结构为依据的结构模式,并指出尽管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基本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对各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模式来培育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