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即一定经济区范围内毗连分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城镇群体,它们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广大乡镇为基础、由若干不同性质规模的城镇组成,具有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成的等级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按此概念衡量我国现状,真正形成的城镇体系还不多。一般来说,城镇体系的发展,要伴随着所在经济区的成熟。经济区的本质,是社会化劳动地域分工;城镇体系的首要特征,则是各城镇在经济区内实现职  相似文献   

2.
城镇体系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结合射阳县城镇体系及自然条件现状,从射阳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城镇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结构等3个方面剖析其现状特征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射阳县城镇体系发展不均衡,功能不健全.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指导区域城镇建设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两项非常重要的规划,它们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把土地作为基本的规划对象,二者应当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但近年来,两项规划在实施情况、指导思想以及许多的规划体系的制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两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长沙市"两规"相协调的内容。最后,从规划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和实施体系等方面提出两规相协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内,由不同等级规模和职能分工、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城镇群体,是在自然、交通、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历史形成并在发展中的动态系统,揭示这一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有助于阐释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分工、相互关系和分布格局,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思路。本文阐述玉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典型区域的小城镇体系为样本、以城镇平均地价为指标,对江苏省小城镇体系地价进行地统计研究,分析发现江苏省小城镇体系地价表现出明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小城镇体系地价从中心城市到行政区边缘的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且不同城镇体系表现出差异特征;②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小城镇地价结构体系存在较大差异;③小城镇间相互联系强度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城镇体系地价的相互关联性表现迥异;④江苏省区域小城镇体系地价总体存在南—北向空间变化趋势。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揭示出:区别于大中城市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集聚规模,小城镇地价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空间区位差异。  相似文献   

6.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其周边地区发生着相互联系和作用,其中也包括其周围规模不等的城市。这种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使~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性质的城市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所谓城镇网络体系,就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其城镇网络体系的现状,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透视分封制、宗法制以及郡县制下的中国城市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衔春 《经济师》2010,(7):63-64
中国古代城镇体系的形成动力机制中政治因素占据了主导,早期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分封制、宗法制以及郡县制的推行密不可分。文章从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了从西周到东汉这段时间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于城市结构体系的影响,以及郡县制对于当今城镇体系建设的启示,以期达到正确看到历史,全面认知城镇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常德市市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罗俊彦  徐海贤 《经济地理》2000,20(2):104-108
本文在分析常德市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常德市城镇体系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常德市城镇体系结构的具体方案和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对石家庄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做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D为0.8005,小于1,这说明石家庄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而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1.1766,大于1,这表明石家庄市各个城镇相关程度较小,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调整城市规模分布,以形成合理而有效的等级规模结构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中心地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光  刘科伟 《经济地理》2006,26(6):953-956
为了给区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文章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借助分形理论构建了一般的城镇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在已知城镇规模分布分维数的条件下,可以计算出在不同的中心地模型中所谓值下,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的分布序列,并称其为中心地分布模型。与Zipf公式相比,上述模型不仅更具理论内涵、更接近实际,而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和纵向预见性,还可以确定区域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的中心性值,为城镇体系发展提供更好的导向。最后以陕西省关中平原为例说明了此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龙岗区中心组团为例,理论结合实际,由区域角度出发,从城镇功能性质、产业布局、城镇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大型配套设施的布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城镇体系、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促进城镇职能分工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分形性态很强,在未来的城镇规划中,应该注重用分形思想设计城市体系的人口分布。在注重自身城市体系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吉林省应重视与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城市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应以城市密集区为载体,促进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的整合、近域大中城市的整合及城市群整合。通过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协调发展,改变吉林省长期以来形成的发达的中心城市与发展落后的周围区域并存的城市化二元结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组规模不等,性质、形态各异,彼此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镇群。这组城镇群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城镇的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和地域结构。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集聚的结点、交换的中心、流通的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和核心的作用。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它与交通运输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但在建设程序上,交通运输业应处于超前地位。本文拟结合首都地区的实际,探讨二者关系,以及如何改善交通状况以适应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这里的“首都地区”是指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等12个地、市,方圆16.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城镇是区域经济联系的中心。研究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不考虑城镇;研究任何城镇,也不能忽视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把城镇建设同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不仅有助于正确解决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方向、布局等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问题直接引起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工业、交通、文教科研等的发展,其中工业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差异的熵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熵值原理对城镇体系结构中的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对一定地域内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做出一个客观的描述。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能避免主观赋权法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模糊和争议,从而为制订合理的城镇发展政策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域城镇居民点体系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的每一个城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各城镇居民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空间组合上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城镇居民点体系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城镇  相似文献   

18.
徐蓓蓓 《现代经济信息》2015,(3):487-488,494
本文运用级别分类、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对山东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体系首位城市的影响力不够,中间位序城镇数目较多,小城市人口规模低水平发育;规模序列结构的变化波动起伏,位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型,变化态势明显。最后根据山东省规模结构的特征提出了山东省城市体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地位及其发育状况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知基础之一。基于县域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在Ucinet及Arc GIS软件支持下,从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及地理探测等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省域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核心网络实力偏弱,城镇间空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域内空间联系相对紧密、跨市域联系则明显不足,区域联动发展进程相对滞缓。(2)地级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高、省域边缘城镇的交往能力总体处于从属地位;城镇节点的空间链接效应具有地域差异特征、区内空间联系多通过地级城市中介作用完成;综合中心性视角下的城镇层级总体呈首位分布特征并形成"一极三核"的省域"中心—枢纽"格局,区内出现"八子群、四片区"的组团现象。(3)将地理探测器方法应用于城镇中心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省域内城镇节点中心性的影响较小,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承载力等因子对城镇地位及角色影响明显,路网密度仍是影响城镇空间链接水平的因子之一。为此,应提升省域东西部地区核心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优化省域边缘城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区域交通资源、完善边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税制结构是指国家为了达到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的目的,在按一定标志进行税收分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税种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税制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税种的选择;二是辅助税种的设计;三是税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税种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