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土司宗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清水江流域锦屏亮司留存的碑刻和多次编修的龙氏族谱均显示,龙氏家族在迁移与定居亮司的过程中,通过祠堂修建、族谱编修逐渐开始其宗族化运动。通过对这一宗族建构过程的细节分析发现,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主要基于地方宗族自身的努力,这一发展过程既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建构的类型,也显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形态及其内涵,因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许多差异。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组织,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变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宗族发展历史中的文化过程,蕴含着社会变迁的重要信息。聚居在番禺沙湾的何氏宗族的发展,为这一研究兴趣提供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本文试图通过何氏宗族发展过程中积极重构祖先谱系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宗族的文化意义。作为一种尝试,难免拙笨悖谬,望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3.
明初地方土地所有权的国家认同,导致了芦苞社区各宗族间资源控制的分化。先到的宗族控制了大片沙田和神明祭祀等文化资源,并制造出一套地方认同的话语和族群分类标志。后到的族群则通过“造祖”和“请神”等文化手段模糊族群分类,并尽快融入到地方认同之中。地方认同比国家认同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宽容,不同的族群可以在地方认同的空间下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文化支点。而地方认同一旦形成,就将长期而深刻地影响地方宗族组织和地方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壁生 《开放时代》2014,(6):99-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重建祠堂,恢复祭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四序堂"为例,在身份上,祠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宗亲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而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化成现代的家族制,并且依赖祭祀活动,将一地区同一宗族的人重新凝聚在一起,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另外,祠堂允许同姓宗亲摆放自己祖先牌位,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到祠堂中祭祀自己的祖先。祠堂的种种制度创新,是传统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调和与结合。  相似文献   

5.
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说,人类社会在建构其物质生活基础时,所要加工的原料和所要开发、利用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的话;在人们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的今天,人们所要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则是当地的人文资源。而作用于这些人文资源的各种“权利”与“权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力”。在“力”的交锋中,西部的民间文化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重新组合和重新建构的图景,民间艺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资本逻辑”渗透到人类文化各个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所发挥的族内控制功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通过祠堂祭祀仪式的举行及相关祭祀制度的执行,以融洽宗盟、收拢人心、增强宗族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控制族人的目的;第二,通过祠堂为舞台进行族内教化和普法宣传活动,实施宗族内部控制;第三,通过祠堂执法实施对族人的硬性控制;第四,族内纠纷调解、统一族人意志以按时缴纳赋税、族内赈济等其他控制功能的实施也多以祠堂为中心,在祠堂内进行;第五,围绕宗族祠堂管理进行族内控制。以社会控制为视角研究徽州宗族祠堂及其功能,可能是深化对徽州宗族所扮演的社会管理者角色认识的新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共同体与社会秩序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社会中,家族共同体的稳定构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建构的"队—社"共同体,借助于国家力量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进入社会转型期,原有家族共同体的衰落和"队—社"共同体的逐步解体,使得乡村社会秩序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其本质乃是通过重构乡村共同体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总体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珠江三角洲发展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福建永春县的普通宗族——桃源刘氏为例,结合地域社会分析该宗族的形成与发展。在宗族的形成过程中,其与地域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在宗族的发展过程中,又凭借自身传统与资源,且国家的政策或支持非常重要;社会动荡是宗族盛衰的重要契机与因素;宗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明初山东盐区实行盐商专卖的引盐制度,盐商通过“北支”和“东支”两条路径分别向内陆和沿海地区输送盐斤,然而受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盐商不至、官盐不通。为此,明中叶,官府在沿海地区废引改票,允许灶户自产自销,食盐专卖权遂从盐商转移到盐场系统。不过票盐法下的食盐运销实际上由地方豪强所把持,他们向灶户收购盐票,并通过层级市场网络销售食盐、赚取利润。虽然明廷有意通过票盐差役化遏制地方豪强的参与,但是随后的“新行盐票”则取消了盐场系统对于盐票的垄断,任何百姓向所在州县纳银领票后,皆可在本境内运销食盐。这一重要的市场化转型,是德平县葛氏家族受盐利驱使而进行政治运作的结果,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沿海地区的票盐市场嵌入当地的政治关系网络,并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开发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务院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将“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建设的两大重点。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薛芮  余吉安 《经济地理》2022,(6):198-205
乡村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重价值,需要通过利用来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实现活态传承。发展旅游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文化旅游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与“地方”有着紧密联结。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构建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模式和基于地方品牌建构的旅游活化路径,并以古徽州呈坎村的风水文化资源作为案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以文化原真性为核心,以地方性知识、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为多轮驱动,激活地方依恋、重塑地理想象,实现地方品牌建构。(2)基于地方品牌建构,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化正是使扎根乡村本地的原真性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流动起来,以文化原真性为起点,通过文化消费、去地方化、文化再生产、再地方化的节点形成循环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永远  薛立国 《技术经济》2024,43(3):121-133
随着宗族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宗族文化逻辑与企业逻辑共栖带来的制度复杂性。如何有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复杂性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基于制度复杂性战略响应视角,文章系统考察企业如何对宗族文化影响下的制度复杂性进行战略响应,以最终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通过对193份企业与企业所在城市配对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资源柔性中介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协调柔性中介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增强宗族文化较低水平时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并且增强宗族文化较高水平时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在揭示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同时,纠正部分学者对宗族文化的消极认知偏见,并为中国“本土化”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一直以来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社会上、文化上、艺术上与经济上……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试着以“中华茶文化的历史与重要性”“闽台的功夫茶文化”“台湾地区茶历史与茶文化的演变”与“台闽茶文化的展望”的几个不同概念却互为主体且不可分割的层面进行基本的爬梳与普遍概念的探讨,试图在闽台双方之文化互动与交流上建构一个基本的论述基础,以供未来之互动方向、蓝图的思维模式规划与启发新思.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广西桂南沿海地区的开放与开发,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发挥沿海地区在广西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而桂南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建设更是对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建立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的可能性,提出在建设统一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军事化是我们探讨明中叶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一个切入点。其在明清时期所经历的历史过程,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下移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迁。晚清时期,地方军事化更是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拟从地方社会出发,探讨地方军事化、宗族、士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其对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已经三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八一个拐点,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开发,要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处理好以下八方面关系。 加强国家战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协调,处理好国家战略与地区战略的关系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可以看出,在国家战略中,江苏沿海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妈祖信仰随着时空的发展,其神职与社会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妈祖庙作为妈祖信仰的空间载体,也经历了相应的变迁,此种变迁是多种社会因素与历史事件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涵江霞徐天妃宫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该庙创立至今的命运谱系,总结出“护海神庙”、“南神北上”、“陆上航标”、“一器多用”和“文化标本、海洋基因”五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功能,既体现了国家意识与民间需求的分分合合,也反映了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建构作用.这些都为当今海洋大开发背景下的本土资源利用提供了适当的思考范例.  相似文献   

19.
雍正、乾隆年间,以胡焯猷为首的汀州籍客家移民在淡水河流域开展垦殖活动。现存于世的文书档案显示,他们面对"边疆社会"的潜在风险采取了有效的生存策略,主要依靠从原籍带来合股经营等方式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应对垦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他们超越族群、地域、血缘的限制,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多元的文化互动,共同构建如书院、庙宇、家族等经济—文化共同体,形成了社会合成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情势中转化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20.
吴敏明 《江南论坛》2013,(12):19-21
惠山古祠堂群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的惠山脚下。古祠堂群之所以聚集一地,除了祭祀祖先之外,与惠山这独特的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有学者称它们为"祭山祠"。祠堂是礼制建筑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它的装饰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俗民风,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考察研究古建筑装饰艺术是了解建筑本身所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惠山古祠堂群的装饰艺术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祠堂群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