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知识型企业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的涵义和特征,澄清了在知识型企业上的误解,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和知识型企业异质性得出了知识性企业的合约性质,即知识型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一个合作契约,是一个不完全的契约.因此,其所有权安排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状况则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对比.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已经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程度是最难监督的,正如比底纳特所说:“当人不显得很大时,问题就显得很大。”而要使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缔结的契约趋于完善,必须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部分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 人力资本在投资时与物质资本一样面临着风险。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存在于人身上的资本存量面临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且由于与其所有着无法分离,其所有者知识性员工面临更大的贬值危机,而人力资本相对物资资本其退出成本更高使得知识型员工投资风险更大。会在消费中消耗而是在合二为一的生产和消费中不断增殖。对具有高含量的知识型员工进行投资将得到较大递增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4.
权力变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关注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强调设计一种机制来制约经营者,使之符合出资者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但是由于企业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非人力(物质)资本的所有者组成的契约,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对于有价值的资源的控制权。所以当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人力资本已经取代非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来源时,公司治理的重心也应该发生变化,即从单纯的讨论如何追求出资者价值的最大化转向设计如何控制和留住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市场中的企业体现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缔结的契约。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在传统经济时代,物质资产的稀缺性确保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得不让渡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资本雇佣劳动"推演为"劳动分享资本"。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要素,它具有专用性与团队性的特征,并承担了企业部分经营风险,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为一种合作关系.适应人力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契约特性,高新技术企业从治理目标,内部权利配置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等治理机制等有别于传统企业.  相似文献   

7.
徐文才  陈展 《经济论坛》2004,(11):53-53,5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物质资本地位逐渐下降,传统的股东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受到了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支持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本质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关系网络。企业既离不开股东的直接物质资本投入,也离不开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两者都为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企业治理也理所当然要兼顾两者的投入,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8.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治理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本,涉及到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决定着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而治理结构则是企业产权界定安排的具体形式,治理结构的选择会影响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互动关系。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博弈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产权再界定,使得企业治理结构实现不断变迁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股份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已发生变化,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本文在建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报酬函数模型基础上,再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确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股份比例。  相似文献   

10.
陈海勇 《技术经济》2005,24(11):13-15
传统契约理论大多认为股东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只考虑物质资本所有权,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随着现代新型企业的出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要求实现剩余控制权分享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风险资本的性质和不完全合约理论,针对高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之间的合约在融资期限、融资轮次、联合投资、监控力度、证券设计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以及如何实现,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争议的课题,本文通过构建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互动机制及约束条件,并以此分析中国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资本市场能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但证券投资基金并没有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宇  谢杰 《经济经纬》2012,(2):130-134
笔者利用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非上市工业企业构成的截面数据,用培训费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绩效与人力资本投资成正向关系;企业绩效与物质资本投资成负向关系;不同省份,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波动较大,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讲,中、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大。因此,国家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并形成稳定的投资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和企业创新均具有积极影响,那么风险投资能否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区域企业中。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通过促进企业实体投资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投资能够缓解被投企业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的改善并未促进企业金融化,而是促进企业创新。结论可丰富风险投资与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研究,证明风险投资能够驱动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对政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国家都把科技金融及创业投资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出台了很多扶植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根据江苏省现状提出了通过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学理念及实践模式的创新解决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缺乏问题;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以便增加融资、套保和产品供销等渠道,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妥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如利用收益互换等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机会,创立省级碳金融市场促进环保的合理性等;通过科技金融产品和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降低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风险,降低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程度,解决投资和筹资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田桂林 《经济与管理》2004,18(12):79-80
风险投资活动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降低代理风险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具体包括采用有限合伙制、激励合同与保护性条款相结合的契约形式、以可转换债券为主的复合证券投资工具、多元化的风险资金退出渠道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和市场发展层面上,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和有向非循环图(DAG)技术,对我国2002-2010年的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M2、债券和居民存款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证券投资基金还没有有效地发挥联系渠道和资产优化配置的功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波动的羊群行为和惯性行为,这是对发展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所作出的被动性的适应性反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具有显著性影响,规范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资金资本专用性风险承担的原始出资人持续控股模式,难以公平体现技术创业团队贡献度,极易引发其能动性不足和稳定性下降的理论难题。以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融资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机理并构建股权动态配置模型。结果发现: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配置是创业资本专有性贡献度决定股权调整幅度,以及创始资金和原创技术专有性呈现速度决定股权调整方向的动态过程。将技术创业型企业收益分解为行业平均收益和剩余可分配收益,与专有性贡献度、专有性呈现速度等动态参量相结合,嵌入内源融资契约收益分配中,构建兼顾原始出资人资本增值、技术创业团队贡献度的股权动态配置模型。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治理效用,为提高创业团队稳定性和积极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内的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浩峰 《经济经纬》2007,(3):110-113
在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机会主义动机和组织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种种组织冲突.农业合作组织内协调机制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农业合作组织各成员方如何安排适当的契约方式和组织的治理结构来减少组织的运行成本.具体内容为从投资弹性、投资的相对效率、资产的独立性和人力资本的必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合作组织成员间要素联结契约方式选择原则;根据信息的联结模式讨论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的设计原则;根据价值链理论分析组织目标确定、分解和调整过程中协调矩阵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is paper examines an economy in which agents with 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own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seek to raise capital to fund their investment projects. We employ an equilibrium concep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alition Proof Nash Equilibrium. In equilibrium, all agents who succeed in raising capital (entrepreneurs) are pooled; they all receive the same contract or consumption schedule. Entrepreneurs, however, are separated from those who fail to raise capital. This separation results in productive efficiency for the economy. If the economy has no viable alternativ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other than agents' projects) then equilibrium allocations can be supported by a (non-intermediated) securities market. If there is a viable alternative,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s cannot be supported by a securities market equilibrium. We interpret this case as suggesting the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ary coal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