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消费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本文认为,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通过探讨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有助于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差距与总消费是负相关的,即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将提高总消费。因此,我们应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努力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逐步形成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所占比例均较小的“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形成,各个收入阶层又形成了各自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靠打零工或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较早退休或内定退休的集体企业职工、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中等收入阶层主要由政府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组成。他们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有一定的结余。高收入阶层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律师、医生等。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为国家的宏观消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环境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可以通过国内消费需求、低收入阶层贷款和高收入阶层持有国外债券三个途径实现对经常项目的影响。长期内,收入不平等改善能够提高国内总需求,减少低收入阶层贷款和高收入阶层的国外债券持有量;短期内,收入不平等改善会降低中国低收入阶层消费,促进美国低收入阶层消费增加;收入不平等改善会减少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而改善美国经常项目顺差,金融深化则会放大其作用幅度。本文结论显示,维持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适度的金融自由化水平有助于我国经常项目"再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加速转型时期的消费经济也处在加速转型阶段,其消费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升级明显、高低收入者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在消费经济转型时期,消费率偏低会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九五”以来利率8次下调,储蓄倾向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买方市场出现、社会保障不到位、就业稳定性下降、消费升级后积累期延长、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农民及低收入阶层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水平低造成购买力低下。针对消费经济转型时期的问题和难点,我们认为,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继续采取鼓励消费的消费政策,如消费信贷政策、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王学琼 《时代经贸》2012,(14):20-21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增长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社会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居民消费差距拉大,严重妨碍了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作用的发挥。文章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消费者同质性假设的经典消费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梳理,从消费者分层视角将我国消费者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不同阶层,通过构建相应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从消费特征、消费路径、拉动内需的效应等方面对我国不同阶层消费行为的异质性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消费者行为差异化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消费需求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廖祺 《时代经贸》2013,(16):113-113,116
我国消费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率的下降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本文阐述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探讨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情况下呈现增长不足的原因。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出我国住宅、教育、卫生医疗支出及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最后提出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收入阶层异质性是居民禀赋差异的主要体现,本文旨在结合两者探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以探寻扩大居民消费的方法。基于阶层消费函数理论,运用收入阶层面板SUR的结果显示,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消费行为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弱、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消费较谨慎,高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地位性消费较活跃。当前“金字塔”形的收入分布、不断扩大但谨慎的中等收入居民、地位性消费的外流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的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对不足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应依据各阶层消费的特点,从供给侧出发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平稳增长,多方面减弱中等收入居民的谨慎性,并提升国内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10.
国民消费率的波动来自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从1992-2005年的数据看,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引起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两个因素都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政府消费率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政府消费率的提高,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为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两方面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角度来提高政府消费倾向,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终消费率与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成夫 《现代财经》2006,26(7):10-14
一直以来,我国都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最终消费率相应比较低,而且,最终消费率在近年进一步走低。影响消费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其中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近年来已经引起重视。根据现有理论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1952年以来的最终消费率和收入分配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表明最终消费率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无论在长期上还是短期上均会降低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内需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阻碍。通过VECM模型论证上海市不同时期、拥有不同住房所有权的家庭消费对房价变动的反应结果显示:房价变动对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始终没有影响;对于平均消费、中高、中等与中低收入阶层,在1985-2000年期间,房价变动仅对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具有微弱的财富效应,对其他收入阶层的消费没有任何影响;在2000-2012年与1985-2012年期间,房价变动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表现为微弱的财富效应,对平均消费、中高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均表现为挤出效应。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抑制房价的非理性飙升态势来改变市场对房价走势的乐观预期,维持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以构建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动力机制以及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来扭转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挤出效应,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宏观消费率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程度应从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角度来判断,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宏观消费率的提高主要应从改善微观收入分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行国债刺激消费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率,都明显低于国际上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消费率水平。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约束。因此,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应该是我国政府当前消费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内部面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消费一直不振的双重问题。笔者选取城镇最高20%收入组(高收入群体)和城镇最低20%收入组(低收入群体)作为城镇居民的代表阶层,以这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来代表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建立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收入差距理论模型,利用我国1985年~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和MATLAB数学软件测算出我国城镇内部最优收入差距路径,为以扩张消费为目的的收入再分配提供有意义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配效应与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为满足社会老年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其基本功能在于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市场失效,以维持社会公平,并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差别和刺激消费,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差别,并抑制了居民的当期消费。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以分配效应为基本取向,着力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  相似文献   

17.
从山东省和全国的住户调查数据看,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现为分段线性,并非呈倒U型分布.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前景理论构建了分段的消费支出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当收入低于损失规避参考点时,边际消费倾向在统计意义上接近于1;当收入高于参考点时,边际消费倾向远小于1.从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看,通过转移支付直接补贴低收入阶层的政策效果优于平均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效果,因此应不断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以实现消费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居民消费存在着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非理性消费日趋严重和消费外流日渐加剧等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预期偏高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为此,我们需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看我国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投资角度看,高端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比低端部门要高很多,在一定的投资下,高端部门会有更大的产出或利润。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自然会向高端部门倾斜和集中,其结果将形成产品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增长,从而引起人们收入结构的不平衡增长。从消费角度看,人们在收入增长以后,会努力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存在不同收入结构,这种倾斜最先出现在高收入阶层,这一现象又会渐次对其他各收入阶层产生“示范效应”。简言之,不同收入阶层人口的消费结构会先后出现对高端部门产品的倾斜,当然,消费的这种倾斜将受到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人口规模的影响,最终将影响高端部门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调查数据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目前幸福指数进行分析,发现幸福状况与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关系曲线呈多斜率阶梯上升趋势。职业、收入、社会状况的满意度在六大幸福影响因子中处中等水平,且分值低于幸福指数,成为拉低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一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改善职业环境、关注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改善以及提高社会公平公正满意度,对于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