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个体行动者随机模型,研究组织特征对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的影响。以通信技术产业2008—2013年专利数据为例,构建观测期历年合作关系矩阵,绘制合作网络可视化图,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STOCNET对网络时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及科研机构能促进专利合作关系建立和专利合作网络成长;外向中心性、组织类型相似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传递性和组织专利合作经验对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②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呈倒U型关系,地理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高点,技术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高点;制度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呈U型关系,制度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低点,组织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低点;社会邻近性则随着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2)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呈倒U型关系,地理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高点,技术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高点;制度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呈U型关系,制度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低点,组织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低点;社会邻近性则随着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研究发明人型企业家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和效用,对于优化企业研发合作网络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发明人型企业家专利研发合作网络特征概念模型;其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家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中介中心性等特征指标,形成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研发合作网络特征与演化分析框架;最后,运用2014-2019年科创板企业专利数据和企业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正在逐步减少对专利研发的全方位参与,同时强化其在合作关系中关键信息枢纽的位置属性;(2)企业家参与研发合作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程度中介性大部分高于企业家未参与研发合作网络的数值;(3)发明人型企业家程度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群体程度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发明人型企业家中介中心性、网络群体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效的技术合作网络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题的关键,揭示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对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网络理论与随机统计理论为基础,将技术合作网络演化驱动因素归纳为属性驱动、同质驱动及结构驱动,基于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合作网络,分析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同时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显示:网络演化过程中,仅有少数研发主体展开广泛而频繁的合作;研发主体研发能力与结构洞属性对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无显著作用,但度中心性对网络演化的促进作用显著;网络演化具有显著的地理与组织同质效应;网络更倾向于形成星型结构与闭合三角结构,不倾向于形成开放三角结构。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预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传递性,倾向于形成中介-2路径的开放式三角形结构;城市拥有的知识元素属性、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投入力度会对网络演化产生差异化影响;知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形成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在网络演化前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伴随协同创新的深入,二者不利于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形成。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战略,发挥各自资源与产业优势,助力构建高效交互的协同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一带一路”背景下数字通信领域跨国专利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0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合作状况,分析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合作网络在网络地位、结构洞、小世界效应和“专利权人-热点技术”二模网络联系等方面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各板块专利合作地域分布不均衡性上升。网络集权程度下降,原核心国家新加坡的中心地位下降,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中心地位逐渐上升。专利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但近年来小世界效应正在减弱,影响网络稳定性。中国和新加坡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数下降,说明中国和新加坡对网络合作资源和合作关系的影响力在减弱。中国在热点技术领域能进行专利合作广泛布局的强势企业偏少,并且专利合作在热点技术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布局有待加强。研究成果为中国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数字通信跨国专利合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SAO模型,借助Ucinet和Stocnet等分析工具,刻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演化特征,探讨创新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创新日趋显著;创新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网络结构尚未稳定;创新网络趋向于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群集系数,逐渐向小世界网络演化。地理邻近有助于隐性知识交流,奠定了创新网络演化的基础;社会邻近增强了双方互信,成为促进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根植性能够塑造知识循环,是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推动力;考虑到成本效应,网络地位对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消极影响;创新能力强、合作创新经验丰富的创新主体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9.
高校与企业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1985-2015年江苏省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985-2015年间江苏校企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各区域内部、外部校企专利合作的规模、频次、密度越来越大,网络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江苏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于“静态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从动态角度分析结构洞不同演化形式与演化结果之间的关系,为组织和创新管理者整合网络资源提供参考。基于电子信息和机动车行业41家高新企业36 338条专利数据构建研发团队动态合作网络,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合作网络中结构洞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研发团队为节点构建的整体网主集团中,结构洞生成和填充数量及其比值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到时间对网络结构的调节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洞填充数量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减弱,而结构洞生成数量及其与结构洞填充数量的比值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却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网络是创新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分析合作网络的特征、结构及邻近性机制得出:①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经历萌芽和探索阶段,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部分省的合作专利贡献率不足。②创新主体中心节点带动辐射能力与合作能力增强,高校是合作创新的主力军。以企业为中心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完善。③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广度扩张,有明显的合作团体出现,但网络整体通达性弱,结构松散、不稳定。④城市间趋于向更多、更广的范围拓展合作,上海市、青岛市、天津市、广州市与其他各城市联系较强,北京市引领创新能力逐渐凸显。⑤社会邻近性对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且两两邻近性之间对城市间合作率的交互影响呈现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关系。  相似文献   

14.
技术标准联盟已成为各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与产业化工作的重要主体,而技术标准形成的各项工作主要通过联盟成员间合作得以实施。因此,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探究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很有必要。以技术源散性为中介变量,构建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机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绘制闪联标准联盟专利合作网络,并通过专利合作网络拓扑指标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联盟成员合作广度与技术标准形成之间存在U型关系,联盟成员合作深度能够促进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源散性在联盟成员合作关系与技术标准形成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键研发者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不明确。以整体网为中介变量,利用36家通讯制造企业专利数据,分两个步骤探究关键研发者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第一步,探索关键研发者的个人网络特征、网络规模及网络密度变化对整体合作网络和知识网络中介中心势的影响;第二步,研究整体网络的中介中心势变化(正向和负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合作网络中,关键研发者自我中心网络规模变化幅度增大会引起整体合作网络中介中心势变化幅度增大;关键研发者引起的合作网络中介中心势变小会使企业创新绩效显著降低;在知识网络中,关键研发者自我中心网络规模与网络密度变化幅度增加均会使整体知识网络中介中心势变化幅度显著增大。由关键研发者引起的知识网络中介中心势变小会使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系统研究该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演化历程和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变得愈加复杂,分派现象愈加普遍,且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不断增长,创新组织间联结难度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对创新组织科学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创新组织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网络视角,以1985-2016年产学联合申请并授权的专利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产学合作网络与跨区域合作网络,并分析合作主体的基本特征与合作网络动态演化过程。结果发现:中国产学合作模式从“一校-一企”向“多校-多企”转变,跨区域合作模式也从“一省-其它 一省”向“一省-其它-多省”演化,合作深度逐渐增加,但合作广度仍需进一步拓展;高校与企业在合作网络演化中相对稳定,参与合作的高校相对集中且多为综合性大学,企业合作集中在能源领域和高技术领域;“地理邻近”仍是制约产学合作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区域内合作数量占比依然大于跨区域合作;产学合作网络与跨区域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退出会影响网络稳定性甚至导致网络瓦解。以电真空材料和蓄电池行业专利数据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统计分析法,从个体层、关系层和网络层3个维度对影响企业退出网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资源能力越强、节点中心度越高、规模和密度越大,越能降低企业退出意愿;有合作历史经验的企业更倾向于留在网络中。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助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合作专利数据和实地调研,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讨并购前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演化及实现机制。研究表明:跨国并购之后,国有和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企业通过学习和共享被并企业的知识和人才使内部资源不断增加,合作建立的合资企业因汇聚双方的创新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源泉,集团内合作数量的增加导致创新网络呈现出等级性和"小世界"特征;科技资源不均匀空间分布驱使企业主体在更远尺度寻找合作伙伴,导致企业垂直合作网络不断向全球延伸,但水平自主创新合作却仍以国家尺度为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专利授权数据,首次使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利授权量进行组合赋权,构建创新活度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活度指标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升,创新网络朝均衡化多中心联动态势发展;广州、深圳、佛山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创新联系增强,东莞和中山加入核心区,形成新的创新增长极,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与扩散效应;地理距离、高铁设施、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科研投入、产品消费对创新网络演化和发展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