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展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区域物流主体、客体与载体等区域物流结构要素;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活动效率和水平的影响及对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支柱产业的作用。旨在为系统研究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与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优势,提出了三峡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战略,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提供了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区域化特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分析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大致也体现了这种转变。同时,东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差距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中权 《经济地理》2000,20(3):9-12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联合效益略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联合以其非凡的实绩成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市场经济的突破口,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冲破旧的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束缚,以其独特的优势施展身手,在横向协作、动态联合、存量调整等方面开拓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新战场,收到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去年全国区域横向协作项目6.9万项,资金总额349亿元,新增产值580亿元,新增利润动亿元。实践证明,区域联合已成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联合的特征角度对其产生效益作以浅析。一、鳖体性与累家效益区域联合具有整体性特征,能有效地聚众家之…  相似文献   

9.
田跃 《时代经贸》2007,5(11X):92-92,9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的发展会给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实体移动平台,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区域物流的集约性、规模性,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城市化不仅要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需要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其基本含义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强化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的市场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外围区域的支配、联系和溢出等效应,促进城乡设施、产业、空间的紧密联合乃至融合。  相似文献   

14.
We use statewide administrative data from Missouri to examin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high schools over student sorting to colleges and majors at 4‐year public universities. We develop a “preparation and persistence index” (PPI) for each university‐by‐major cell in the Missouri system that captures dimensions of selectivity and rigor and allows fo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sorting.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students' high schools predict the quality of the initial university, as measured by PPI, conditional on their own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that students from lower–socioeconomic status high schools systematically enroll at lower‐PPI universities. However, high schools offer little explanatory power over major placements within universities. (JEL I2, J1)  相似文献   

15.
Limited inform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generating price dispersion in models of homogeneous-goods markets. We show that the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persion is an inverse-U shape. We test this mechanism for the retail gasoline market using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commuter data from Austria. Commuters sample gasoline prices on their commuting route, providing us with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share of informed consumers. Our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We also quantify how information affects average prices pai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rplus in the gasoline market.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disaggregates productivity shocks at a firm level into idiosyncratic and aggregate risks, and studies their impacts on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It develops a growth model with human capital and incomplete insurance and credit markets that provides 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income inequality dynamics. We find that uninsured idiosyncratic risk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They are the source of nondegenerate wealth distribution. A lower weight of these shocks leads to lower steady‐state inequality, higher growth and welfare. A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at serves as social insurance against such risks increases welfare and decreases inequality. But, it also decreases growth by distorting individual consumption and sav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问题的实质,还是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水土治理都是西南地区经济开发中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具体的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和治理的紧迫性和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西南地区水土治理的总体战略设想和具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Review of Smeeding, T., O'Higgins, M., and Rainwater, L. (Ed.), Poverty, Inequa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orooah, V. K., McGregor, P. P. L., and McKee, P.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u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协调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方式,在未来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将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城乡地域社会经济、人口流动和居住空间的变化、城乡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以及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就城乡制度政策改革、统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如何利用信息化趋势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富裕人民。富裕人民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并不否认收入差距,但要求这种收入差距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解决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公平权利的实现,特别要关注贫困家庭的基本需要。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达到现代化水准。发展观转到以人为本,就要高度重视消费力概念。经济增长由投资需求拉动转向消费需求拉动反映了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