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效率和空间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京沪高速铁路沿线72个城市为样本,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探讨了京沪高铁的开通给不同规模、不同区位条件的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带来的可达性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沿线城市,尤其是站点城市的可达性效率,增强了高铁沿线的"廊道效应";同时,高铁的开通增大了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之间以及非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加剧了样本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但减小了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促进了其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可达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德根  章鋆 《经济地理》2015,35(2):54-61,53
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分析非高铁与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5大都市圈的最短旅行时间的可达性和一日交流圈等时圈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都市圈高铁站点城市成为时间收敛最大受益者,非站点城市可达性也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25大都市圈等时圈均沿高铁线呈轴向态势向外推移明显,表明高铁对都市圈空间拓展具有较强的轴向引导作用。3高铁扩展了5大都市圈一日交流圈范围,覆盖范围几乎达到100%,1h和2h等时圈覆盖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展,表明高铁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重要核心城市的时间距离拉近,实现跨城市当日流动,形成"同城效应"。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相似文献   

5.
孙卿 《经济问题》2023,(4):95-104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当前,"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各地积极推行,但执行的效果却大相径庭,一些中小城市甚至无力推行这一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国内52个规模不等的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适宜在大城市、特大城市推行,而中小城市应该考虑其他形式的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铁网络体系的快速发展,旅游客源地的等时线不断扩张,客源市场活动半径急剧延伸,由此引发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刻变化,成为区域旅游空间发展结构的基础力量。高铁改变了旅游的交通效用,缩减了游客的心理距离,提升了旅游的坐乘体验,降低了时间的掌控风险,逐步成为我国大众出行的首选方式,并给沿线中小城市旅游带来普惠性发展机遇。但高铁辅助交通体系优劣直接影响目的地的通达性、畅通性和体验性,进而拉大了沿线城市的旅游差距。以涪陵为例的中小城市需提升高铁辅助交通服务能力,改善城市在高铁旅游轴线中的节点地位,改变旅游空间结构的竞争格局,从而提高其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规模固然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内涵却是城市的神韵所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的,是城市品味的重要标志.早期,我国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其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依靠本身城市外延的扩张,迅速有效地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但滇中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体系发展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出现断层,滇中城市群涉及的四州市,工业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要优化滇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需将曲靖、楚雄、玉溪培育为大城市,再发展几个中等城市和若干个小城市,同时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其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6年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的研究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长期内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和协调两个内涵维度上.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于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最强,而对中小城市和非省会城市效果不明显.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创业活跃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高铁开通城市的质量型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