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计划机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指令性计划要素;2、指导性计划要素和经济杠杆;3、政策性计划要素。  相似文献   

2.
价值规律即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如何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性质及其作用,如何积极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自觉利用价值规德、有计划地  相似文献   

3.
改革计划体制,是否还需要指令性计划?不少同志认为,虽然大幅度削减指令性计划指标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国家不可能全部取消指令性计划,否则我们的计划就与资本主义那种“天气预报式”的计划没有区别了。我们认为,彻底的改革态度是,凡违背商品经济规律、不利于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的管理方式包括指令性计划方式都应当从根本上改革,但这种改革既不是简单地缩小或取消指令性计划,也不是仍然继续维持或保留某些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方式,而是要创新一种与市场原则相容、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和调控市场的新型计划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计划和市场等理论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与其密切相关的经济杠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经济理论界对此展开了一些讨论,取得了一定进展,尽管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讨论中普遍认为,经济杠杆是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对经济杠杆的含义,经济杠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客观依据等问题,理论界还有不同认识,其中有些分歧涉及到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的不同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第一,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劳务市场机制。由于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安置是计划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迟缓,信息渠道不畅,不能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劳务市场机制必须打破劳动计划和劳务市场隔离的板块状,而要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劳务市场机制。这种新型的劳务市场机制,要做到企业有用工自主权,劳动者有有择业自主权,政府对劳动计划进行宏观指导,通过税收、工资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  相似文献   

6.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如何划分?哪些应例入计划调节范围?哪些应列入市场调节范围?这是实践中提出的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打算针对当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影响广泛、深远的一种传统理论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进行探讨。这一传统观点概括说来大致是:(1)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划分,是由两个不同的规律要求决定。计划调节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市场调节则反映价值规律要求;(2)按照这一理论划分,计划调节就是制定计划、下达计划指标、督促与检查其完成;至于经济杠杆的运用,市场实现,或价值规律的运用,则划归市场调节范围;(3)由此就产生了二者的结合问题、挂钩问题。报刊上常见的提法有:“计划如何利用市场调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等等。究竟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质的区别界限应划在哪里?我认为,不应划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上,而应划在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与自发作用上。  相似文献   

7.
统购统销与价值规律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3年和1954年,我国先后对粮食、油料和棉花三种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国家计划机关长期以来对这三种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直到近年才把粮食和油料的生产改为指导性计划,而对棉花生产和粮食、油料、棉花的征收、统购、超购仍作为指令性指标下达。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价值规律对这三种统购统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不是还起着调节作用,国家计划机关还要不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利润、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引导农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现国家的粮、棉、油生产计划和流通计划,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改革既是主体,又是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了些计划体制改革,如开始推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多种管理形式,开始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等等。但还没有把计划体制改革放在突出地位,许多霞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计划体制改革,头绪纷繁,如何有利于宏观经济平衡,是个关健问题。下而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学会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就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而要掌握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本领,就必须科学地认识经济杠杆的概念,杠杆之间的关系,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及综合运用经济杠杆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本文仅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要综合运用经济杠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济杠杆。目前学术界对经济杠杆的概念,众说纷纭。有的称之为工具、手段、纽带;有的称之为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规律是经济工作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发展市场经济 ,容不得盲从、盲目、盲动 ,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里略举广泛运用指导经济工作的六个规律 :1用价值规律指导企业技术改造价值规律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依据商品价值来进行。从这个规律看出 ,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企业有利可图 ;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缺乏市场竞争力。依据这个规律 ,企业应不断推进技术改造 ,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要打破过去那种由自然经济系统和产品经济系统形成的僵化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由于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如何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控制的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换,如何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节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有效宏观控制的关键性问题。一、建立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节体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节体系方面,一直沿袭苏联的僵化模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完全靠指令性计划控制,是靠独立于生产和流通领域以外的行政机构进行决策;资金的分配单纯采用无偿的拨款手段,按项目计划和行政区划进行分配。这种单调的、僵化的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控制模式的弊端在于:偏面地理解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管理上偏面地依靠了行政手段,而忽视了各种经济杠杆的调  相似文献   

13.
<正> 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制定并组织执行不同形式的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以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种调节机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指令性计划,即国家通过直接下达具有强制性或约束力的指标来保证实行的计划;二是指导性计划,即国家的计划指标只作为参考,主要靠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实行的计划。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种计划形式都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就是计划调节。有一种观点,把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说成是计划调节的第三种形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调节,限于小商品的自发调节,是局部的,而且是小范围的。资本主义的自发调节是全局性的和大范围的”。这样把不  相似文献   

14.
市场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商品交换要通过货币来进行,因而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货币运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商品的运动,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货币(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在价值总量上的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平衡。  相似文献   

15.
财政作为国家的分配手段和经济杠杆,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它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筹集和供应资金,满足国家职能需要,同时,它也是国家用以调节市场、指导经济的重要杠杆。它与工资、价格、成本、利润、补贴、利率、汇率、信贷等经济杠杆组成了调控市场的体系。国家对市场的调节,本身也就包括了财政对市场的调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运行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这既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财政新的运行机制要在深化改革中形成。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必须以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从全国来说,并不完全排除国家对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强制执行,有的甚至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来推行。但作为省级,除落实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应象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那样,基本取消生产领域里的指令性计划,在流通领域包括进出口在内,视市场发育情况,适当减少并及时调整计划管理的品种和数量,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实行发挥计划系统的作用与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系统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价值规律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几乎已成定论。然而在这一规律的表述上似乎还存在许多理论疑点,需要进一步澄清。一、是价值规律还是价格规律?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当谈到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时,人们又说,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把它说成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那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竟究是价值运动规律,还是价格运动规律?笔者以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一、各种计划管理形式都要适应管理商品生产的要求 (一)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必须改革。过去,直接计划仅有一种形式,即所谓指令性计划。它的实践效果并不好,不能适应计划调节的需要,必须改善。概括说来有五个不适应。(1)在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条件下,它不适应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来实现计划管理的客观要求;(2)它不适应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要求;(3)它不适应在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责任的新体制条件下,正确划分国家与企业决策权的要求;(4)它超越了计划工作水平,管不了管不好的也去管,不适应计划管理科学性的要求;(5)它不适应在不同的供、产、销平衡关系条件下有效指导与调节生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计划是否相容,这得要看我们如何理解计划的内涵。从体制的角度看,如果把计划理解为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或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体制,那么市场经济与计划是对立的。从经济运动的角度看,如果认为计划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趋势上的一致,比例性,计划性,市场经济与计划就不是对立的。因此,我们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否定原有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行政手段配笠资源的组织方式,而不是否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包含五年计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指令性。半指令性向指导性、参考性转变。由于规划性质的质变,规划编制的内容与形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总的看,规划编制的难度加大了。这里,就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作些分析,以便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有所益处。规划什么——关于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什么,或者说什么指标应该列入规划,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应该有所不同。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八五计划、九五计划中所包含的指标体系。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