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应用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修正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刻画与分析,结果发现:①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第二、三产业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布局形态,分园间产业同构程度总体较弱;②张江示范区各分园区空间联系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弱联系和一般联系为主导,较强联系和强联系数量较少;③张江示范区已形成“一主(核心园)”、“三副(杨浦园、闵行园、金桥园)”为核心的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而奉贤园、临港园、世博园、静安园、崇明园在整体空间联系网络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促进作为多中心创新区域示范区协同发展,需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园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打造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创新集群;聚焦边缘性分园发展,优化示范区空间网络结构;着力强化沪西南创新带的互动联系,对接杭州科创大走廊,促进长三角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解辉  张炳文 《大陆桥视野》2012,(14):185-185,187
园路可以划分空间,组织交通和导游,参与造号。广场是在城市中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休闲学习,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一种现代开放空间。本文以昌圩湖景观工程为例,论述园路与广场施工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应用1986—2013年期间7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选取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对厦门市近30年的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求其动态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厦门市建设用地景观增长较快,景观空间格局趋于均衡。城镇景观以极核为中心呈连片发展态势;独立工矿景观指数均呈现上下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较为平稳,具备一定的极核作用。建设用地景观形态演化时空特征明显,城市化初期,各类建设用地景观形态较为规则;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景观最先表现出扩张形态特征;其他两类建设用地景观也渐次展现扩张特征,各类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分布区域均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主要受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中心、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空间政策及景观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体验维度的绿色空间健康效益转化依赖于使用行为的中介作用。以绿色空间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以城市游园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定量识别了影响游园使用的环境特征。结果显示,环境特征对使用方式具有显著的支持或限制作用,如地面绿化、人视绿化、地形变化、自然园路对放松减压具有支持作用,而特殊植被、游乐设施、集散空间、园外干扰对其有限制作用;此外,部分环境特征不能同时支持多种使用方式,如灌木围合空间支持放松减压的同时限制社会交往。进一步讨论表明,环境特征对使用方式的支持或限制可归因于环境偏好。  相似文献   

5.
园路与其他景观要素建筑、水体、山体、植物等元素的关系;园路设计原则;园路布局形式;园路详细设计:断面设计和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旅游环境容量是区域治理与综合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区域生态产业布局的基础。本文在概述宜宾的丰富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都很大,而生活容量严重不足,日旅游生态容量与日旅游空间容量分别为1004.06万人和178.50万人,日旅游生活容量与年旅游生活容量则分别仅有0.50万人和182.50万人;旅游生态容量与旅游空间容量都处于“极富”水平,容量等级均为“5”,容量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51,而旅游生活容量的容量等级仅为“1”,处于“极缺”状态,容量系数为-0.7315;接待能力与旅游交通是宜宾旅游环境容量的两个最大限制因素,旅游环境容量的提高应在维护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的同时,改变生活容量低下的局面,加强市境内外风景旅游区的整合,以促进宜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供给不仅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上海市在“大众点评”上的14231个休闲场所为研究样本,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揭示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的集聚水平以及空间分布形态;构建便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的便捷度进行评价,并探析了其形成因素和机理。研究发现:(1)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总体呈现“多中心集聚—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其中在上海主城区中心呈“连团成片”和“孤岛”式高密度集聚区,其他边缘城区形成低密度的轴向集聚区。(2)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类型集聚不均衡,不同类型休闲场所集聚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美食餐饮类、运动健身类、文化休闲类、商场购物类、特色公园类;集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美食餐饮类和运动健身类呈“板块型”集聚,特色公园类和商场购物类呈“多中心型”集聚,文化休闲类呈“单中心型”集聚。(3)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便捷度水平较低,区间差距较大,高便捷度区域集中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总体呈现“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郭官在 《经济师》2012,(9):103-104,106
快速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结合女子200米跑的专项特点,研究其训练特征,选择正确、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文章在结合专项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女子200米跑快速力量训练的特征和其内在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求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女子200米跑运动专项力量中的快速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备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相似文献   

12.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苏州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小城镇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当前,小城镇空间结构处于转型和重组的关键时期,亟待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苏州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背景阶段,探索了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的变迁演替及布局特征,研究了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阶段特征,预测了未来小城镇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滑雪场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结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世金  徐新武  颉佳 《经济地理》2019,39(9):222-231
文章系统分析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滑雪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中国滑雪场空间集聚明显,总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片状与点状"并存的空间形态格局。高纬地区滑雪场空间格局主要由积雪—气候资源、冰雪文化共同影响,中纬地区主要由冬季赛事引领(政府主导)和市场共同驱动,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属商业和资本运作、资源依托型空间形态,南方低纬地区则主要受巨大的客源市场驱动,且辅之以较强的经济基础。随着气候变暖影响的加剧,雪场空间布局必将继续回归积雪—气候资源为依托的主要驱动方向,且雪场数量将呈先增后降趋势,而质量则得以不断提升。未来,中国滑雪场应立足冰雪—气候资源禀赋条件及客源条件等因素,全面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以东北三省提升现有滑雪场服务水平为基础,发挥当前京津冀冰雪运动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北方其他地区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协同发展,以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上海市为案例地,采用无监督学习算法中的DBSCAN聚类、K-means方法,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空间大数据分析,解释城市宠物医院空间分布,探索其多元影响因素,并通过多源质性数据对空间分析结果进行深度阐释。研究发现:(1)空间特征上,上海市宠物医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县扩散的趋势。(2)集群分布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共呈现41个集群,主要位于上海市主城区,逐渐向西南部和西北部扩散。(3)空间演变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各集群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演变特征。(4)层级划分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分为五级,并呈现“一核多级”的空间分布特征。(5)影响因素方面,公交站点密度、公园广场密度与宠物医院密度呈负相关,宠物用品店密度、住宅区密度与宠物医院密度呈正相关,各要素影响程度具有空间分异特征。最后,文章指出宠物医院存在的多元可达性问题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为我国通过城市空间管理提高社会福祉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为例,根据旅游景点功能和性质将其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文化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五类,借助GIS和Crime Stat3.3软件,选取最近邻指数、Ripley’s L函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在空间上表现出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南北空间分异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景点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2Ripley’s L函数分析可知,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下分布格局特征不同;3热点探测显示,全省乡村旅游热点区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属于冷点区。通过分析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及多尺度特征,有利于合理优化和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创新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属性,创新质量决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质量。科技园区促进区域产业集聚,集聚显著影响科技园区创新,但缺乏对“一区多园”创新质量的综合集聚效应研究。由此,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质量指标体系,在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3种集聚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集聚模式对创新质量影响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2006—201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等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集聚模式与创新质量的时空效应并对其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质量呈现显著时间循环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各园区创新质量空间集聚存在高-高、低-低等模式并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跃迁。所有园区受到正向显著的专业化集聚影响,大兴-亦庄园受到负向显著的多样化集聚影响,而房山园、密云园和延庆园受到的多样化集聚影响不显著,海淀园、朝阳园、大兴-亦庄园、东城园、西城园、通州园、门头沟园和顺义园受到市场竞争集聚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形态演变及机制研究——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期大庆市矿区及城市建设规划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GIS分析、统计分析和类型分析等方法,从体系形态、结构形态和肌理形态三个层次分析大庆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特征和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认识:首先,大庆市空间体系形态较为分散,但有着聚集发展的趋势;其次,大庆市油田开采区内与区外的城镇结构形态演变分别遵循受控"点—轴"发展模式与多核心、带状发展模式,耦合形成了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第三,城市肌理形态体现出类型和层次上的单一性,并有着特殊的"大院式"空间形态单元;第四,大庆市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可归纳为四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约束作用、引导作用、作为内在机制和推动作用等途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意园是清代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常州私 家园林特征的重要实例。民国时期因园址产权变更,而沦落为 民居,意园遭到严重损坏。以往对意园的复原,受历史材料的 局限,未能综合各类历史材料和后人口述,因此论证分析较为 笼统,平面复原也比较粗糙。借助此次意园的修复项目,综合 分析各种图文史料,结合意园遗址实测与园主后裔口述,梳理 了意园的历史演变,试图复原其盛期的样貌,并运用空间句法 分析其空间营造特色,以期丰富清代末期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史 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