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热环境改善及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出的270篇城市绿色空间热舒适性分析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进展与趋势的梳理。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热舒适性研究具有明显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学科属性差异使得国内外形成多个较为独立的核心团队,研究呈现较强地缘性;(2)研究热点紧随国际时势变化呈现主题多样性、多学科参与、多尺度效应,关注点由绿色基础设施热效应缓解特征—热舒适性评价方法及微气候效应特征—顾及居民高质量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热舒适影响研究逐渐发展变化;(3)研究价值诉求逐步转向居民,利用技术与学科交叉实现多元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热舒适性改善策略研究将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 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 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 “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 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 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 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 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 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 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边缘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无需赘述.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四川省董坪村为实证研究,从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三方面探讨山地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规划研究在实际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规划建设成效还不十分明显而需要时间证明,但结合当地植物、水、道路和住宅等景观要素,规划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是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并可逐步实现不误农时、不废农景、改善户外微气候、节能减排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5.
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增加植被绿化是调节城市微气候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对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特征和热舒适度调节却鲜有研究。以杭州11种常见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不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竹类植物群落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光照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群落能够降低空气温度1.5~2.6℃,增加相对湿度3.0%~7.9%,遮光率达95.4%~99.9%。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平均不舒适指数的差异表现为极显著。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不舒适指数降低2.1%~3.5%。通过对微气候因子与竹类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层结构特征对植物群落微气候和不舒适指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次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竹类植物缓解热岛效应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选择竹类植物种类,从而改善城市热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 倡导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 重要手段之一。从公园的降温范围和降温幅度2个方面,提 出并定义了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测度指标,量化其对城市温 度的调节能力,进而探讨有关公园设计要素对公园降温的影 响。研究发现:1)城市公园能够在90m范围内产生显著的 降温作用,最大降温范围可达500m;2)城市公园降温效益 除了受到自身要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周边所处建成环境的影 响;3)公园设计要素中面积大小、边界形态、植被覆盖度、 地形变化、蓝绿空间面积比5个要素对其降温效益的发挥产生 影响,且影响多为非线性;4)将降温影响要素的认知用于理 想情景模拟,发现高温热点区域的面积减少超过50%。研究 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认识,为气候适应性的 公园设计在调节城市温度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声音作为景观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声环境的感知受到声音本身特性以及声音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天津水上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声音的响度、频率和多样性指数作为公园声音元素的特征指标,定量研究声音构成、景观要素和舒适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上公园的声音多样性指数(SDI)整体较高,声音类型丰富,但不同的景观要素对应的声音特征不显著;听觉舒适度与整体舒适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听觉舒适度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的影响,其出现频率(POS)和响度(PLS)均干扰了被试者对自然声的感知。针对公园的景观格局、声环境现状及使用者需求,提出声环境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策略,对改善公园声景观品质、提高公园整体的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实质上就是对景观格局中不合理的景观要素分布和用地比例以及景观要素的面积大小、形状等的配置进行调整,使景观要素内部及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用地配置得当、生态环境优美,实现景观的质量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视觉容量同时达到最大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并对相关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2.
在人居环境领域,传统园林景观的“实景”之外,“虚景”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视野,如声景观、光景观、气味景观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回顾了虚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景观要素与虚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热景观”的概念。热景观是园林虚景的一部分,既有可度量的环境性能(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也包含了人的主观热舒适感觉,同时,还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诗画意境联系在一起,是住区热环境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热景观与住区热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提出了热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成果应用。热景观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景观的维度,也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建设风景园林、评价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许多地铁站点都规划有一个开阔的站前广场,既集散了乘客又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的空间.本文以南京市安德门地铁站前广场为例,探究如何合理地规划设计地铁站前广场,使之在交通集散和公共空间功能之间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愈发严重的热岛效应,如 何针对面积有限的绿地进行空间配置特征优化,使其降温效率 最大化,亟待深入探究。以高分2号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长 春市城市绿色空间分布格局,引入景观参数研究其分布情况; 利用劈窗算法获取地表温度,研究城市绿地的降温效率及其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5≤S<1hm2 的绿地,增加植被 覆盖率能够显著提升其降温效率;1≤S<5hm2 的绿地,增加 绿地面积或植被覆盖率能够提升其降温效率;5≤S<10hm2 的绿地,紧凑、点状的绿地的降温效率优于线状绿地; S≥10hm2 的绿地,其降温效果不再随面积增大而提升。2)城 市绿地面积越大,降温范围越大,但是二者的相关性不明显, 通常绿地的降温范围为150~400m。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城市 绿地布局、形状、大小等配置特征的优化,使其降温效率最大 化,以达到降低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热舒适性指的是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性评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物热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热舒适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关乎于人体的生理条件能力以及感受者的主观印象。本文以建筑物热舒适性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影响环境热舒适性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的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舒适性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新城市增长理论范式。以杭州为例,选取各类创意空间样本,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创意空间的分布格局、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整体呈现内向集聚和外向拓展的分布格局,其集聚重心和主城区范围相一致,向外拓展呈现追逐生态环境舒适性的发展特征,形成明显的生态创新轴线;(2)根据空间类型、产业功能及区位特征不同,创意空间可划分为文化创意型、特色发展型、创业孵化型、知识密集型四大类型,各类创意空间表现出多样化的舒适性偏好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密切相关;(3)基于舒适性视角的创意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以人才、科技及各类消费设施为核心的教育舒适性、社交与休闲舒适性相关因子作用显著,景观舒适性、交通舒适性次之,不同类型创意空间的舒适性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从舒适性视角提出城市创意空间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植物是风景园林的四要素之一,是改善自然环 境、提升游览体验的重要因子。量化植物景观布局、科学 地规划公园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难点,也是数 字景观应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在剖析植物景观 布局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Ecotect和 Grasshopper软件,从环境要素、景观要素和人群需求3个 方面提炼参数与规则,构建了基于设计逻辑的点、线、面植 物景观布局参数化模型。并以天津水西庄公园为例,对公园 植物景观进行了参数化布局模式图的生成,探讨了耦合设计 场地及人群需求等多因素的精细化布局方法,以期为城市公 园植物景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界生态景观建设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城市用地与乡村土地以及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生态景观系统.在城市边界景观建设中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大学生在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景观中休闲涉入 对健康的恢复作用,定量测试和分析了大学生对广场、林地、花 田和水体4种景观观赏前后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R-R间期 值)和心理指标(焦虑度、心境状态、认知能力、主观恢复)变化 值。结果表明:相较于室内,大学生各生理指标值在林地景观中 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心率变化最大,降低7.06bpm; 各心理指标值在水体和林地景观中变化较为显著(P<0.05),而 在广场景观中变化较小。4种类型校园绿地景观休闲涉入在不同 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情绪焦虑和身心疲劳的状况,并提高了注意 力,其中以林地和水体景观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