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荔波喀斯特森林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自2006年申遗以来,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客流量逐渐逼近景区极限,如果管理调配不当,基础设施不到位,对遗产地的损害是不堪设想的。通过对该景区森林景观价值的评估,希望促进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采用国内外流行的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对荔波喀斯特森林景观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荔波喀斯特森林景观价值为127.28亿元,其中,使用价值为124.18亿元,非使用价值为3.10亿元,几乎是2011年荔波旅游收入(32.91亿元)的4倍。因此,应当充分意识到荔波喀斯特森林景区的景观价值,科学、合理地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识别物种多样性OUV表征指标,对于世界物种多样性类别自然遗产价值的认知、评估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物种多样性评价体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指标的初步筛选与分类的基础上,以206项自然遗产与35项混合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表征指标的频次、相关性、回归贡献值与多维聚类度,构建了以稀有性、多样性、代表性和重要性为主的四大类含13项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物种多样性OUV表征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指标4项即濒危物种、物种丰富度、物种特有度和重要物种,一般指标7项即物种相对多度、物种密度、旗舰物种、地方性物种、珍稀物种、红色名录指数和标志物种,参考指标2项即古老孑遗物种和关键物种。该表征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自然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保护,特别是物种多样性类别遗产的研究、申报、规划与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远 《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69-170
近年来,科普旅游作为一种非大众旅游方式,正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为研究区域,从赤水丹霞的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世界自然遗产四条评价标准,对赤水提名地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要素进行评价,认为"高原峡谷型丹霞大观园"和"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能体现赤水丹霞科普价值的内涵;并依据独特性、市场导向、游客参与的设计原则,提出在赤水市开发传统观光、深入学习和探险参与等多形式的科普旅游产品模式,从而得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赤水丹霞在开展丹霞科普旅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佟玉权  韩福文  许东 《经济地理》2012,32(2):166-172
景观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是由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工业城市景观遗产、城市工业区景观遗产和工业建筑(群)景观遗产所构成的多层级结构系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内有着各层级的工业景观遗产类型,有不少工业景观遗产整体价值突出,保存较好。通过设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区,制定各层级工业景观遗产的科学评估体系,将那些真正具有整体意义的工业景观遗产分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序列,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完整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关于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进行了SWOT分析,为促进巴音布鲁克风景区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申遗的保护与开发。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的申遗潜力巨大,具有诸多优势,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也需要克服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柳江盆地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层记录了新元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台在地球演化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各种重要地质事件与地质现象。其地质遗迹的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实属国内独有、世界罕见,构成一个独特的华北地台的窗口,被喻为“天然实验室”和“地学研究自然博物馆”,成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地质遗迹区,从而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为了使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得以保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中…  相似文献   

8.
结合地质学与地理学视角,参照"体系域"与"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级标准。基于区域地层区划、断裂构造痕迹及地貌分区等因素,将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划分为横断山中南段西缘、横断山三江2个地学景观体系域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腾冲地热火山、怒江、他念他翁—怒山、澜沧江、芒康山—云岭、金沙江、沙鲁里山8个地学景观体系,以及21个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观。并参照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梳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出横断山脉中南段23个生态旅游区,并提出高山峡谷观光、高山峡谷科考探险、高山峡谷生态体验三种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西部山地地学景观区划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集聚的观点,以创意人才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园区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创新环境的中介作用,检验政策配置的调节作用。建立基于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中介作用模型,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创新要素对创新环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创新要素的三个维度中,社会网络、个人成长对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②创新要素中的信息共享与知识溢出维度和创新绩效直接显著,而个人能力通过创新环境中介作用影响创新产出;③政策配置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政策支持力度越高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越大。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要素集聚,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社会网络结构,降低区域的创新阻力,进而提升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外溢能力。  相似文献   

12.
韩锋 《技术经济》2019,35(4):47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 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 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 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 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 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 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 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By the end of 2005, 31 world heritages in China had rank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which included 4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4 natural heritages and 23 cultural heritages. All of them are located in natural surroundings with high value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these world heritages, China also has 12 world geological parks, 26 international MAB biosphere reserves, 243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s, 138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s and 187 …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杨琴  田银华  童乙伦 《经济地理》2020,40(2):233-240
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与所属地社会、经济、生态大系统环境的互动演化关系,文章将社区参与促进自然遗产地开发保护的作用,纳入市场供需均衡的内生约束里,考察在供需均衡的内生约束下,遗产地生态位提升的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参与通过确权、保权、设权和增权的四方面作用,改变了遗产地的需求、资源、技术及制度等活化因子变量;提高了世界遗产地生态位及旅游发展质量。最后,结合崀山的案例分析,为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保护开发提供一条社区参与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张家界世界遗产地为例看中国的"申遗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 《经济地理》2008,28(3):508-511
自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已达到了33项,而有申报计划的申遗队伍已经排到了百年之后。文章以张家界世界遗产地为例,对世界遗产地申遗前后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解析了中国各地对申遗高热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由本体转向在城市景观视野内理解建成文化遗产,不仅有益于对古人传统设计智慧和营建逻辑的发见,也契合入遗之后的遗产保护需求,特别是遗产所在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大运河上一座重建的塔的周边环境提升为切入点,探讨入遗后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全面认知价值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以大运河上的塔和塔院这类特殊的文化景观要素指出古人整体性的营建逻辑和景观被赋予的多重属性,说明整体性的视野是应对入遗后需求的有效策略。风景园林设计应回归城乡背景而非从中剥离,方可为城市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 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 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 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 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需寻求一个系统的语言 来识别、描述和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特征。以青 海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试图构建一 套适用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尝试对青海湖流 域的特征要素进行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以及价值评估。 最后阐述了景观特征识别和价值评估结果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 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怒江流域中段经济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流域中段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之一,也是云南省最贫困的地区。文章用灰色系统分析、预测方法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并讨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