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 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 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 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 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 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 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 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 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 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 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3.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罗皓  张崴  刘磊 《技术经济》2019,35(2):133
用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法先梳理了清光绪至20世纪80年代崇州城市水系的演变,再结合罨画池相关文献,复原了清康熙、道光、光绪时期罨画池水体形态与体系的演变过程图,并从城市水系与园林兴衰、园林的功能使用、水体形态的系统性三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1)崇州城市水系促成罨画池的形成,也决定其衰败;2)罨画池从以游赏为主的衙署园林最终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罨画池水体系统性的形成深受园林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劲 《技术经济》2019,35(12):129
1993年顺化成为越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其中未能列入“世遗”保护要素名录的部分水系及园林遗迹至今未得到足够的认知和有效保护。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分布复原,总结了顺化城的四重水系及阮朝皇家园林分布的4个空间层次。并指出其中与水系关联紧密的外城别苑池湖遗迹,是研究中不应被忽略的部分;且对其加强保护可以更好地恢复古城历史面貌及促成文化印记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为把杭州市打造成为世界“休闲之都”、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的目标,市价格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市园林文物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等部门,大力推进公园免费开放,不断扩大免费领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广大游客、市民的称赞。同时,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平衡、和谐与共生.本文通过奉贤中学总体规划的设计尝试做一种探索,如何创造一个精神的场所,它借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秩序的建筑空间组合与曲折随性的自然空间相互映衬,互为背景,构成一个诗与序、情与理相平衡的和谐校园空间.路易斯.康认为学校的基本原形可推至一棵大树下老师给学生的授业.设计思路由"林"开始,建筑自然的"生长"在这片林中.这个"林"指示一种自然的园林空间和园林精神.  相似文献   

8.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闻名天下的杭州西湖,在民国时期曾一度被作为放生池。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江浙地区高僧和士绅们结成的信仰群体的努力有密切关系。该群体在民初对于戒杀护生理念的提倡,使其逐步得到官方认同,这种认同使西湖1922年被浙江省政府定为放生池。在其后日益激烈的局势变动中,高僧和士绅群体多次化解改变西湖放生池地位的企图;甚至在北伐后,面对当时杭州市政府对西湖的强力改造,该群体亦能保持部分西湖的放生功用。高僧和名流士绅结合所带来的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是该群体维护行为生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然而在西方语言中并没有专门对其明代状况的研究。明代300年的统治对西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初因扩张的农耕导致西湖空间几近消失,而至16世纪末西湖则是明代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以景观文化的新的跨学科方法角度,探讨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和审美进程;并将展示在这些进程中,美学、历史认同和经济发展如何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并不总是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3.
西湖风景区水乐洞作为南宋临安众多山洞之首,从 古至今因声景而闻名。基于文献古籍阅读,梳理出水乐洞历 史变迁的过程及特点;探究其在不同身份(寺观园林、公共园 林、私家园林)的背景下,以“洗心”“洗耳”闻名的水乐洞 如何从名地发展到名胜之地;研究佛教思想、文人骚客、诗词 歌赋及西湖历史发展与水乐声景变迁的多重关系,为水乐洞现 状声景保护和修复、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 基础依据,同时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保护和修复、现代园林声 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以西湖为中心的杭州传统旅游的不足之处,阐述了开发钱塘江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了杭州旅游从西湖走向钱塘江的各种有利条件,从而得出杭州旅游的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已经具备充分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期有学者著文提出避暑山庄整体山水格局及部分 景点存在写仿杭州西湖的可能。针对这一说法,对相关文献重 新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相关证据并不充分,避暑山庄在造园 过程可能受到西湖风景一定的影响,但二者的自然条件和景观 面貌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直接的对应模拟关系,不属于严格意 义上的写仿性质。清代帝王在诗文中经常以西湖为参照对象来 品赏山庄风景,但从未明确说明有直接模仿的意图。避暑山庄 湖泊的轮廓远比西湖复杂,水上堤径的走向、岛屿的形态也与 西湖不同,永佑寺塔的兴建与杭州六和塔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含矿种39个,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价值16.27万亿元,其中湖盐、氯化钾、硼、锂等九种矿产居全国之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通过近五十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通过论证盐湖资源的开发使大家了解到青海盐湖集团循环经济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情况,一个素有高原现代化化工城之称的西部大开发项目已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盐湖工业园区建成,这是现代人对盐湖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建设花园式生态城市是杭州实施“住在杭州”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对花园式生态城市的涵义和特征及杭州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