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 林立,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 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乾隆时期徐扬所绘的《姑苏繁 华图》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路过的 苏州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苏州城郊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 象,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从《姑苏繁华图》内容入手,结合 相关文献,从河岸空间、街巷空间、建筑形态和园林名胜4个 方面展开分析,提炼了清代苏州古城的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 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 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 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 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 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 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 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 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禹治水图》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件国宝级玉雕作品,这件玉雕作品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以及乾隆皇帝的个人经历关系密切,《大禹治水图》这种类型的山水玉雕作品,对今天的玉雕工作依然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崇尚士大夫文人画,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文人画重视以书法入画和诗、书、画的统一,其创作与欣赏均反映了元代绘画的主要审美倾向,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香山雾霭图》是元末山水画家缪侃的作品,由于没有其它作品流传,这幅画成为珍贵的孤本。通过对《香山雾霭图》审美特色的分析,探讨元代绘画审美风尚是如何影响普通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6.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8.
罗皓  张崴  刘磊 《技术经济》2019,35(2):133
用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法先梳理了清光绪至20世纪80年代崇州城市水系的演变,再结合罨画池相关文献,复原了清康熙、道光、光绪时期罨画池水体形态与体系的演变过程图,并从城市水系与园林兴衰、园林的功能使用、水体形态的系统性三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1)崇州城市水系促成罨画池的形成,也决定其衰败;2)罨画池从以游赏为主的衙署园林最终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罨画池水体系统性的形成深受园林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县城:万载县“城池建置形胜图”释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域社会史的视角出发,以绘制于道光四年的万载县"城池建置形胜图"为研究对象,对图中或显或隐的诸内容及其史料进行重新梳理与讨论,揭示在整体史理念下认识明清时期县城的研究路径。明清时期的县城,至少应包含空间、制度与人群等多维度的理解。明中叶的筑城运动,在空间上划定了城区的范围;明清时期的城坊制度,又进一步将城墙内外在制度上进行了区隔;清中叶以后各姓建大祠于城内,则在观念上强化了城区的概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 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 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 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 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 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 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 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 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 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 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园林作为居住空间的特殊品类,是传统社会重要的女性教育空间,在园林画中多有体现。以传世的园林绘画为考察对象,结合文献史料,从女性的自然常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园林空间对于古代女性健康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作用。可以发现,园林空间在古代女性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女性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学习生活技能的场所,以及提高文化和艺术造诣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 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 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 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 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 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 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 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 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 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 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 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适合中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修复的理论 与方法,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颐和园写秋轩 案例的实地调查与史料分析,针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视域和文化 意境两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原依据、保护策略与 思路,同时指出了历史园林中植物景观与建筑保护修复的差异 等问题;最后,总结并探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时 代与自身发展的园林遗产保护思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园林 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 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 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 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 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 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 化内涵。通过探讨相度文化对皇家园林的影响,建构山水庭院 图解基本模式,从而审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体系中天地人“三 才”的相互关系,为古典园林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 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 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 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 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 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 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