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由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有其特殊性。近代以来,思想先驱们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都市集中、乡村转移、就地安置和就近进城等思想。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理论,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民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面对众多城镇下岗职工,发展第三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我国已产生休闲需求,并呼唤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拓展休闲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家政服务、休闲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3.
万青 《经济师》2005,(7):264-26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跨世纪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爱在工业化进程或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都要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也正面临着这个跨世纪的课题。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到1.2~1.7亿,全国流动人口达5000万,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规模,其中流入县城以上城市的人口有3500万。据测算,到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增长到4.5亿,届时农业本身只能容纳2.2亿,剩余劳动力数量将高达2.5-2.7亿。这些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流动人口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压力,并已发展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发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旷 《经济师》2002,(8):160-161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等问题 ,文章指出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调整农业结构 ,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 ,并使之充分就业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21世纪农业产业化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 2 1世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应该置之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运行框架中统筹安排、疏导、调节。作者认为 ,由于农业产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 ,改善农业生产布局 ,能够使农业时序效益不断提高 ,所以 ,农业总体经济效益将大幅度增长 ,这将有力推动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结果是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 ,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从而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 2 1世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 ,将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浪潮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8.
文春玲 《经济与管理》2004,18(10):34-3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从最初的就近转移到跨区域和梯度转移,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对中国的经 济增长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孕育着新的契机。本文计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1991-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乡镇企业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学花  栾谨崇 《经济师》2003,(9):186-187
现阶段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农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 ;经济的较快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 ;相关制度创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云南经济要发展,农村是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核心。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英国是农业人口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业人口城市转移过程的基础上,说明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将急剧增加.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大理市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刻不容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理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大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归纳和比较的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农业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及转移特征、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的措施及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河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速度加快及总量加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学历越高转移越充分;移地域上以省外为主,乡内为辅等特征。(2)制约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效的因素是农村自然资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排斥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城乡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经济、心理成本、制度摩擦)的转移摩擦力。(3)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分析、估算福建泉港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数据,通过对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找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农民的特点 ,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陕西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的优势、劣势,面对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