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
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域碳排放强度,而就业密度、人口密度、城市化率和大城市比重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合理、协调的创新网络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质量。基于广东省域,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地区,以及地级市等不同尺度,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重心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增长率、基尼系数等定量指标,对2000—2018年广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联系强度、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域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的涓滴效应存在空间近邻效应,省域内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双核心"结构;(2)省域尺度下的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呈现异质性,非均衡发展特征不断固化,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3)省域内城市创新联系轴线多等级结构突出,珠三角地区逐步演变为全省创新联系网络的核心地区;(4)省域城市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圈层式"结构,创新网络致密性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进而对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效率增长相对平稳,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2)中国已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关系数、网络密度波动增长,网络效率不断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小世界性。(3)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上海、北京、浙江处于中心位置,中介作用显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偏远省份处于边缘位置。(4)四大板块内部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紧密,溢出效应较强。(5)相邻矩阵、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开放程度差异矩阵显著正向影响空间关联,而地理距离、知识基础差异矩阵显著负向影响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从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银行贷款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方面,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我国省域不同资本的时空演化过程,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东中西三大不同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各区域资本规模持续增大,不同板块间的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西部地区;(2)各省域资本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域即资本活跃区集中于山东等沿海省份,较高值区域以中东部省份为主,中值区域呈零星分布,低值区域以西藏等省份为主;(3)相邻省域表现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演化格局较稳定,热点区逐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延伸,冷点区(西藏、青海等省份)变动不大;(4)东部地区各资本与区域经济水平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中西部因资本形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显著,未能形成稳定关系,且银行贷款资金的贡献较大,其他资本的作用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6.
王梦晗  苏明明 《经济地理》2022,(5):36-44+94
深化省际民生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中国省际2005—2018年居民生计资本,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值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居民生计资本值高于西部地区;(2)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关联强度不断增大,其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日趋稠密化和复杂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层级特征;(3)各省份个体网络中心性指标的分异性不断敛缩,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省市在居民生计资本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行动者”的地位,而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各项网络中心性指标均排名靠后;(4)空间邻近关系和产业高级化差异对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分别从全国层面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各省份碳排放对相邻省分的碳排放具有溢出效应;区域层面上,我国东、西部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而中部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对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强度有所不同;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地位及其发育状况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知基础之一。基于县域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在Ucinet及Arc GIS软件支持下,从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及地理探测等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省域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核心网络实力偏弱,城镇间空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域内空间联系相对紧密、跨市域联系则明显不足,区域联动发展进程相对滞缓。(2)地级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高、省域边缘城镇的交往能力总体处于从属地位;城镇节点的空间链接效应具有地域差异特征、区内空间联系多通过地级城市中介作用完成;综合中心性视角下的城镇层级总体呈首位分布特征并形成"一极三核"的省域"中心—枢纽"格局,区内出现"八子群、四片区"的组团现象。(3)将地理探测器方法应用于城镇中心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省域内城镇节点中心性的影响较小,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承载力等因子对城镇地位及角色影响明显,路网密度仍是影响城镇空间链接水平的因子之一。为此,应提升省域东西部地区核心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优化省域边缘城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区域交通资源、完善边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升科技与金融的耦合效率是当下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基于网络DEA方法对1996—2014年中国省域科技与金融的耦合效率进行了科学测算,并利用空间计量和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对其空间集聚、动态演进的趋势及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分析,且实证检验了政府主体、制度环境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与金融耦合效率整体逐步改善,但区域间与区域内的非均衡性较为明显;省域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高值空间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浙江、江苏等为核心的东部省份,但2010年以后以重庆、四川等为核心的高值空间集聚区也逐步形成,低值空间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西部部分省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下中国科技与金融耦合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制度环境对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电子商务纵深推进背景下快递企业物流网络的宏观格局及微观机制,文章基于"双十一"期间的中通快递流通数据分析多尺度视角下省—市—县三种层级快递物流网络的空间格局、网络结构和网络自组织效应,得到以下结论:①快递流量分布格局由省域尺度的块状分布格局,向市域的多核心及极核溢出的聚集式分布转变,再向县域尺度的一核多极空间形态转变。不同尺度下的网络结构异质性明显,具有一定尺度效应。②电商快递有效削弱区域联系格局中的地理约束,强化沿海区域与欠发达地区的物质输送联系,而且快递物流网络格局反映电商产业供给侧集聚—消费需求侧离散的空间特征。③网络联结紧密度呈省—市—县梯度下降。快递物流网络尺度越小,交互性较强的模体结构出现的频率越低,而发散型模体结构的主导地位越强。④互惠性、扩张性、传递性、中介性以及闭合性等多种网络自组织效应推动快递物流网络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经济地理》2012,(8):149-154,35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效改善北方地区空气质量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随着冬季供暖季的到来,北方地区大气污染面临着卷土重来的危险,认识北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关联及其结构特征对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北方地区58个城市AQI日报数据,利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识别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对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和个体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北方地区大气污染呈典型的非线性网络结构形态,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独善其身;第二,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不仅关联关系紧密,而且不具有森严的等级结构,此外,网络效率较低,网络的冗余连线较多;第三,石家庄、天津、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等城市不仅自身大气污染严重,而且对其他城市产生溢出效应,在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不仅扮演着污染源角色,而且还对其他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关联起到中介作用。本文建议构建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监管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城市的监管并形成监督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2007-2017年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借助引力模型识别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首先,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且各省份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非独立存在;其次,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且不存在明显等级性,但空间关联关系紧密程度有待加强;再次,不同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不同在空间关联网络中表现迥异;最后,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网络不可分割,不同板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互依赖,营造了一个信息互通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6.
基于SNA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GIS可视化,分析2000—2014年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的网络密度低,主要源于西部地区较弱的创新联系。"多中心驱动"网络正逐渐形成,但网络的空间结构极不稳定,大致形成领导子群、桥梁子群、净受益子群及孤立子群四种小团体。(2)分区域层面的网络密度与创新产出均呈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差异,东中部地区网络中心密集,西部地区缺乏中心,陕西和四川有潜力成为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基于实证结论,从优化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技术产业空间溢出效应比较明显,且网络强度获得了大幅提升。(2)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关联网络中,各地区中间中心度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整体网络中起到的作用越大。(3)综合加权入度和加权出度来看,北京、广东和上海三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都非常强,在网络结构中主要承担着“动力源”的作用。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北及西部地区的陕西和四川五省在网络结构中主要承担着“媒介”和“传导”作用。(4)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交通条件和城市化水平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空间地理位置和城市化水平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模拟映射"丝路"沿线中外港口关联网络,引介2-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15个主要港口节点外向航运关联结构的同构性;摒弃网络结构分析时的自洽和自证不足,基于航运网络外的社会经济要素,挖掘港口城市网络关联的内在机制,讨论航运关联结构与港口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关系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发现:(1)沿线航运网络呈现以中国—东南亚地区紧密关联为重心的空间关联格局,上海、深圳—新加坡、巴生港共同架构起沿线港口低耗高效的轴辐式关联网络结构;(2)从个体节点中心度、整体网络格局、局部核心网络组织和主导链接群组等不同层面,分别佐证了中国港口外向关联的同构性,极易导致重复、低效、不经济的航运活动频现;(3)经关系—关系层次假设检验得到,15个港口城市外向关联结构与港城职能相似性结构存在耦合关系;(4)木制品、纸制品和运输设备制造相关行业较为发达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运输能力、经济开放度较高的港口城市,以及劳动力和进出口规模相异的城市,航运关联结构同构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