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失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方面的欠缺与不健全。要实现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从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三方面打破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国家要切实制定一些鼓励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要制定灵活的户籍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的人口向西部迁移,对到西部地区投资开发的外地居民,可以保  相似文献   

4.
人口容量与人口压力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容量和人口压力是人口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们的理论阐述尚不明确,认识和理解不尽统一,指标的选取和定量分析也有待深入。本文提出人口容量的“水桶”模式,设计“人口压力指数”,并将其初步用于我国分省区人口压力差异分析。 一、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人口载容量,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容纳的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不是绝对概念,同一地区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区域乡村聚落规模结构及空间分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孝义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聚落人口规模结构及空间分异发生着较为快速的变化。以该市为实证,基于"五普"、"六普"村级人口统计数据,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此做了分析。研究表明:1本区域乡村聚落规模结构以中小等级聚落偏多,规模分异程度较大,且在不断提高;2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与老年人口系数、文盲人口比重、外来人口比重之间呈低度相关关系;3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而聚落斑块、用地面积并未显现出相同的变动趋势;4乡村聚落人口变动表现出较强的地形、交通和中心城区指向,中部资源型边际区聚落人口下降,东部平川区乡村聚落人口增长特征尤为明显,形成全市乡村人口变动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陕南汉江走廊新石器时代考古聚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卫宁 《经济地理》2003,23(4):486-490
陕南汉江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所形成的平原台地和河谷阶地上。根据聚落的选址特点,可以将区域内的聚落分为平原台地型和河谷阶地型两种。文章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这一区域内聚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微观个案研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规模和文化层的堆积都有差别,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比较研究充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走廊内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征做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内生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模型,实际测算了近十几年来西部各省区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各省区的人均产出与人口净迁移率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但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强度有所差别,从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净迁移人口的作用更大一些。此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省际人口迁移伴随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同),相反,正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才会形成以四川、新疆、陕西等为流入中心的省际迁移人口聚集地。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城市化的历史,迁移式城市化与就地城镇化,这两条城市化途径同时进行,并行不悖,中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当前该地区比较重视迁移式城市化,而对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并不那么热衷,而事实上,这种就地城镇化战略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数量对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规模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且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邦瑞  王庆庆  侯全华 《经济地理》2011,31(8):1345-1350
研究着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聚落形态的本质,并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麻扎村的土地利用特征入手,探讨了绿洲型聚落的水平形态、垂直形态以及要素组织形态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人地关系视角看,聚落形态是人类在所居住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方式,其本质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外显方式;第二,麻扎村具有"围寺而居的圈层"水平形态特征;第三,麻扎村具有"宅高田低,上居下耕"垂直形态特征;其四,麻扎村具有向心型、多组团的居住用地组织形态特征,高效复合、形态自由的道路交通组织形态特征,以及多级、广布的公共空间组织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花俊  顾朝林  庄林德 《经济地理》2001,21(6):696-699
本文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势和区域分异,并利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法检验了我国各区域外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西部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外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据此,笔者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外资的经济影响的角度给予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晚明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的考察,尤其是对当时面临货币冲击的初始制度条件的分析,该文试图就中国和西欧之间的大分叉进行解释.我们的基本猜想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中固有的产权保护因素,一方面削弱了制度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又使得产权保护处于高度的不稳定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经济长期增长的货币金融制度之产生,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引申出的命题是,历史上的外部突发事件在深度、广度和方向上对某一行政-司法-关税辖区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影响力,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该辖区初始制度状态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当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地评估自身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最新研究进展;阐释了其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以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省(2002年)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赤字为0.2883hm2,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试论矿业城市研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空间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方面阐述对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就企业、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矿业城市发展目标的调整,提出矿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赵明华 《经济地理》2000,20(2):27-30
本文分析了海(咸)水入侵区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人地关系的各种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郑伯红  汤建中 《经济地理》2002,22(2):148-152
基于外向型经济战略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正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和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国际旅游创汇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全中国人民在新世纪中的最宏大的国家目标,也成为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交叉整合研究的最重大的学科目标,很多学科都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以期为实现国家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问题方面,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范式。文章拟对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阐述了地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新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地处我国最西部的新疆地区的贫困人口更是与边疆稳定、团结少数民族等政治目标相联系。随着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吸收消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单纯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在贫困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了财政收入。此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第二欧亚大陆桥的沟通,新疆的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业也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这些成就在新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道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有部分地区变化不大,有的则出现了反复,贫困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这些贫困地区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其贫困特征及原因,指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不足且其内部省份差异趋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