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股市泡沫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股市泡沫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来展开的.但由于其局限性而逐步过渡到非理性预期假设,研究者将噪声理论与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者行为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随着行为金融理论发展,不时称理论、信息栅、信息扩散理论、反馈理论等被运用于股市泡沫研究.近年来,异质信念理论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股市泡沫积累的规律和股市崩溃机理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股市表现出浓烈的投机氛围,"泡沫"现象日益严重,使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繁荣.这非理性繁荣状况用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知识难以解释.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对股市与投资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图揭示造成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股市非理性繁荣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治理我国股票市场的措施是完善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3.
杨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2,(29):110-111
中国股票市场不完善,经常出现剧烈波动,投资者相互模仿的行为非常普遍,股市上跟风跟庄此起彼伏,齐涨齐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行为金融理论中称为"羊群行为"。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羊群行为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处于转轨期的中国股市中,散户的数量占了股市投资者的大部分、资金量也达到了40%。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行为结果对市场同样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多年来对证券市场的研究较少涉及散户问题。研究散户的非理性投资心理及行为,对任何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散户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散户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股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理性的博弈: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行为金融学对传统证券监管理论"理性主义"和"市场至上"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挑战:不仅投资者可能是非理性的,监管者自身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本文对最近10年来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监管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监管者)非理性博弈(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命题进行了说明。我国目前很少有文献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对证券监管的意义,更罕见对监管者非理性的研究,因此,本文最后呼吁我国证券监管的理论研究引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另外,中国股市向来暴涨暴跌,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股市深幅下跌之际,我们也同时呼吁监管者重视对"监管非理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股市中一个庞大而重要的群体,小规模投资者在面对股市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因此,从小规模投资者特点、投资心理与行为、避险能力几个方面出发,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和统计学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析。从而得知:广大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行为受自身心态、外部信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表现非理性状态。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希望投资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同时,推动股票市场向成熟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中短期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股市的影响,同时也讲明了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思维和行为是进一步产生危机泡沫的诱因.最后,强调了中国股市危机的严重性和亟需规范股市中行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对股票市场与实物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构建模型证明:与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相比,投资者损失规避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一个更为重要的波动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股价走势与实物经济运行相脱离的现象.结论同时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实证证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市中投资者损失规避行为更为显著地影响股市的收益水平,同时对于损失和收益两种不同状态这种影响又是非对称的.本文进一步指出,在解决中国股市的结构、体制、公司质量、监管等问题的同时,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增强其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程度也是关乎股市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股价走势与实物经济相脱离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论证:与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相比,投资者损失规避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股价走势与实物经济运行相脱离的现象.结论同时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实证证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市中投资者损失规避行为更为显著地影响股市的收益水平.本文进一步指出,在解决中国股市若干基础性问题的同时,积极输导和调控投资者行为因素也是关乎股市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出现已有十余年时间,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否有助于股市稳定。目前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均无定论。鉴予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市稳定的不同观点,分析了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扭曲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行为金融学及其发展中的自我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阳  杨秀萍 《经济师》2007,47(3):27-28
作为当代金融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分支,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经典金融理论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产生的。其理论框架由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投资策略三部分搭建。行为金融学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多样性的研究,为金融理论与实际沟壑的弥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在寻找影响投资者心理最本质的因素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解释不同心理状态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时,行为金融学面临着严峻的自我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股市中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09,(15):19-23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来源于南京某一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文章首先将1997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分别研究牛市和熊市中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结果发现在牛市中个体投资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处置效应,但是在熊市中个体投资者却表现出了反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卖出亏损的股票而持有盈利的股票。此外投资者的个体信息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钢 《经济论坛》2004,(22):87-88
信息不对称向来是中国股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研究投资者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我们将投资者分为实力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实力投资者指资金规模巨大,具有市场操纵潜在能力的投资者。与此相应,那些无法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其他投资者称为普通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实力投资者可以是价格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价格的决定者。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操纵行为相当普遍,实力投资者有提前知晓未披露信息的可能。沪、深股市的投资者长期以来几平一盲被股市  相似文献   

14.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也不尽相同,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表现。这一发现为中国股市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所呈现的独有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对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研究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热点。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于现实的证券市场,现代金融理论很难对其做出清楚的解释。文章首先提出投资行为偏差研究的落脚点;接着回顾不同金融理论对投资行为的分析;然后评述国内外关于行为偏差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对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过度恐慌心理有关,中国股市近两年来的大幅度波动很明显也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论文在阐述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现象,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还是加剧波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际上对于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理论和经验研究均没有形成确切的结论。在中国由于股市开始时以散户为主体,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使研究者和管理层认为引进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就可以稳定住股市。但中国股市二级市场10年走势显示,每一波机构入市都带动股指泡沫性上扬,同时作为主力机构的证券公司往往违规操作,基金坐庄操纵行为亦普遍存在,证明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并未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公有”性质及证券管理层监管不力。因此,应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还应该对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本文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纪鹏 《经济》2014,(7):68-68
正目前股市的询价机制中的两个不合理:中小投资者的缺位失声与询价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现行的询价机制中,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额投资者可以参与新股报价,而普通个人投资者无权参与。这就导致了与中国股市利益息息相关的中小投资者在发行定价环节的失声。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传统金融理论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产生的。其理论框架由认知偏差理论、展望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三部分搭建。行为金融学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多样性的研究,为金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