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1.“货币幻觉”与“价格幻觉”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某一阶段,如果公众(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集团)只考虑所得到的货币量而不考虑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而在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按同一比率提高时,会产生一种只注意名义收入变化而忽视实际收入变化的心理判断上的错觉。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货币幻觉”现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强调“对货币所作的心理上的估价而忽视了它的购买力”。它的另一层引伸含义是指公众、企业、尤其是政府对货币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视了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把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提出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围绕最优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在利率、简单加总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之间争论不休。本文基于DAG SVAR模型,分别对美国、欧元区、英国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R、简单加总货币量M2、迪维西亚货币量D2对物价P、产出Y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比较。结果发现,在美国,M2对Y的影响最大,R对P的影响最大;在欧元区,D2对Y的影响最大,M2对P的影响最大;在英国,M2对Y和P的影响都最大。总的来说,若货币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则美国、英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简单加总货币量,欧元区的最优中介目标是迪维西亚货币量;若货币最终目标是物价稳定,则美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利率,欧元区、英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简单加总货币量。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经济体或者不同的货币最终目标,最优中介目标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利率普遍优于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普遍优于简单加总货币量”学术共识的反向补充。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和反映流动性过剩与否两种状态的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货币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并从货币流动性的供给渠道出发,具体分析了外汇占款及信贷规模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变化。结合中国1996年至2018年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M2、国内信贷以及外汇占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存在结构性变动和显著的单门限效应;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各流动性变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实际GDP的响应程度明显减弱;经济产出对货币流动性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并且受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支配,对M2及国内信贷的影响呈现出"V"型时变特征;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时,货币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为正,超出一定阈值后影响减弱且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Tobin模型,基于中国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时间序列,选取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等变量,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数量方法分析中国货币供给封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增加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货币冲击的动态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泽 《当代财经》2006,(9):36-42
基于一个发展了的允许货币冲击存在短期真实效应的货币数量论框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来考察货币冲击对我国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的动态效果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冲击在长期内是中性的,但对短期产出水平具有真实效应。不过,与实际冲击的作用比较起来,货币冲击对于解释我国实际变量的波动并不重要;然而,货币冲击能够解释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实质性部分。数量历史分析还显示,货币冲击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时间轨迹以及历史上发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6.
陶江 《当代财经》2005,(4):38-43
运动是宇宙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货币的基本特征是运动。笔者尝试把物理学的动量定理与经济学的交易方程式进行类比,将货币量与货币速度结合起来,建立了动量化货币的指标。对动量化货币、传统货币与货币服务指数(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指数货币)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动量化货币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货币的交易速度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货币的重要性依赖于它的数量和速度。主流经济学派排斥货币的交易速度,是经济理论的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7.
2013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达到107万亿元,与GDP之比接近200%,M2/GDP也被广泛用来佐证我国货币已经超发的论点,但简单地将M2与GDP相对应,论证货币超发缺乏严谨的理论依据与逻辑结构,对经济变量的解释力也不足。从IS-LM模型分析发现我国高M2/GDP的症结不在货币量的多少,而是货币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效率偏低,关注的重点需要从“货币超发”转向为货币政策创造制度环境,解决的途径也不在“堵”而在“疏”。  相似文献   

8.
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的贫困与出路●颜鹏飞肖殿荒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MV=PT(或MV=PY)既不是亦不可能拓展为一种产出、名义收入或价格水平理论;也不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而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模型。因之,尽管在适当的变量内涵限定前提下,它是...  相似文献   

9.
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经常要探讨货币增长与产出增长的关系,这一探讨可以分成两种理论,其一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在影响真实经济活动中的因果作用:货币供给的增长变化引起产出增长的变化(货币影响产出);其二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形成挑战。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用反因果关系的概念来解决货币与产出的关系。认为经济中真实部门的发展影响人们的理财决定,从而影响货币需求的数量,只要金融系统随着需求的主为化而做出反应,产出增长的变化将导致货币增长的变化(产出影响货币)。  相似文献   

10.
主流经济学关于货币增长和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观点受到了来自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挑战,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和泛化引发人们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一关系.文章认为CPI是衡量价格水平的有效指标,在已有的关于虚拟经济本质和"虚实背离"的研究基础上,对传统货币供给与通胀一一对应关系进行重新分析,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虚拟经济通胀水平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国CPI、M2和虚拟经济之间1997年前后的长期关系以及2006-2007年的短期关系,文章的理论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再估计,通过引入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的制度变量考察货币需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尽管1978—2007年间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型,但通过引入适当的制度变量,仍然可以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建立的货币需求动态模型证实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无论长短期都是拉动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通货膨胀是解释货币量的有效外生解释变量,短期内利率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不显著,但其确实显著地进入了长期货币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货币需求、金融资产膨胀与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梳理发现,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会发生变化,同时存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抽取效应,这两种机制解释了用交易方程计算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加入代表经济资本化和货币化的变量M′和M″,对货币需求方程进行修正,说明流动性过剩可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3.
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本文通过较细致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改革打破了我国货币需求关系的稳定性”、“货币供给的增长对总产出及通货膨胀都具有显著前导作用”等观点之基础实据的薄弱之处。本文用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将这些薄弱之处归因于实据背后的货币数量论与我国转轨经济的不相适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旦将特有的制度因素考虑进货币需求关系,我国的货币需求便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这意味着,从长期看,货币量是受需求关系所支配的;即便从短期看,用货币量的超需求供给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自由度也不大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上而言,若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而货币量超经济快速增长,则必然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且在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下,这一同向变动关系将直接传递到税收。本文通过构建协整模型,证实了我国货币量、价格水平与税收之间存在的正向联动关系,如果将我国CPI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缺陷,且长期被低估的情况考虑在内,这一联动关系将更加明显。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应努力降低以价格为计税依据的商品劳务税占比,优化税制结构,以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诱导货币资金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流向实体经济。同时,应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和银行流动性规模,使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以降低通胀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利用我国1952-2003 的年度数据,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作者发现,价格水平和真实产量与M0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而与M1、M2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作者构建了一个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而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真实产量会先于价格水平开始增加,但是随后真实产量比价格水平下降得更迅速。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与产出之间的非对称影响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对1989—2007年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影响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引入年产出增长率、年货币增长率以及年通货膨胀率的年度变化作为转移变量,线性检验表明我国货币、产出和价格系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通过模型估计识别了我国货币—产出关系的经济和/或政策状态相依性;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概括来说,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其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加速和减速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监测货币状况指数是将汇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种可行方式.文章在系统分析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国内消费者价格水平的价格传递链条的基础上,运用VAR方法来构建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中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研究表明,M1和名义有效汇率在名义MCI中的权重之比为1:1.17,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名义MCI与消费价格指数走势是高度吻合的.从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和对通货膨胀进行监测的角度看,我国央行应关注并定期发布货币状况指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DSGE模型框架下,推导出含有产出和通货膨胀内生持续的一般均衡模型系统,探讨利率和货币供给冲击对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效应。文章应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得到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观测变量的数据特征,并得到以下结论:(1)相较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一致性,且其对观测变量波动的贡献程度较高。(2)在2009年第2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的样本内,利率冲击的平滑值显著大于零,有效地阻止了总产出的下滑,而货币供给冲击对总产出向上的推动作用较小;2015—201 6年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利率冲击在推动总产出的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强 《财经研究》2001,27(8):3-10
本文对货币供给、实质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数量关系在19993年前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表现,进行了相关实证性描述,指出1993年持货币供给存量代替增量支持实质资本形成、准货币M21代替狭义货币M1的增长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因而在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选择上,应以持续推进资本形成与转换的票据及证券化为要领推进资本市场建立,并逐步转向以市场性利率为关键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静态分析为主,探讨在两个市场分别均衡时价格水平与产出的变化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在产品市场上,价格水平与产出呈同方向变化。但在货币市场上,二者没有固定的模式,产出既有可能带来价格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可能起到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且货币市场对于价格水平的控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