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陈祖华 《发展研究》1994,(12):23-24
一、闽台金融合作的必然趋势 闽台两省尽管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闽台经贸关系的发展,闽台金融合作已势在必行。 福建与台湾隔水相望,习俗相近,语言相通,为闽台经济金融合作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福建与台湾经济在资源、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互补性,是闽台经  相似文献   

2.
杨婷 《发展研究》2012,(4):47-52
ECFA的签署,开启了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新局面。当前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台湾部分政治势力阻挠、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自身条件不足、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平台不够完善等仍阻碍着产业合作的深化,因此提出以经济利益破除政治阻碍、改善福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产业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对台先行区的福建面临着政策普惠性带来的区域竞争.近年来闽台产业合作水平与领域不断提高和拓宽、合作平台陆续建立,但仍受福建投资环境与台湾地区政策的制约.因此闽台双方要努力构建合作基础和规范,福建需通过提高产业素质、完善产业链配置、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营造“亲商氛围”、完善人才体系来优化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台湾地区需正确认识ECFA的积极意义、继续放宽合作政策、做好产业定位,以此促进闽台产业在“后ECFA时代”的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在重庆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将推动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与台湾有着很大的渊源.两者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预见,ECFA的签署,会为闽台的发展加入新的动力.纺织业,在闽台两地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产业,在两者间的贸易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ECFA的签署与实施,也将会为两地的纺织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后ECFA闽台货物、服务和人员等经贸往来有了常态化发展机制,闽台农业进入产业链一体化的前期磨合新阶段,人员互访和农业制度链接将开启新的里程。同时,两岸和平发展对闽台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台湾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化闽台农民合作组织的互动发展,缩小两岸在农业产业、农业教育和农业制度方面的差距,对于两岸统战尤其是争取台湾中南部民众的大陆认同,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大力推进闽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构建海峡两岸(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桥梁,作为贯彻中央关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来研究,着重探讨了闽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的需求、现状和推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闽台金融合作面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其次,剖析了当前闽台金融合作的特征及问题,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最后,本文提出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战略选择:以建设“海丝”核心区为契机,消弭政治因素的不利冲击;以区域金融改革为平台,提升对台湾方面的吸引力;以推动产业对接合作为抓手,提高经济对金融的吸附能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推手,重塑两岸金融合作的新高地.在具体路径上,本文提出:推动两岸金融机构互设;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市场融合发展;驱动两岸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促进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0.
卓祖航 《发展研究》1998,(10):15-17
福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近20年来,外向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在全国独树一帜。但是相形之下,福建金融业的开放明显滞后,闽台直接金融合作仍是一个空白。因此,闽台两省抓住有利机会,突破僵局,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开展金融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对于促进闽台经济共生共荣,早  相似文献   

11.
目前,福建省与我国台湾的金融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闽台经贸合作的深度,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面的金融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深化金融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及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新形势下,应以机构创新、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一步深化闽台金融合作。具体应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来深化闽台金融合作,进一步推动闽台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合作,推动自贸区对台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加强闽台金融监管合作等,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障性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2.
董彦良 《经济论坛》2012,(10):41-42,84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启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带动了一波台湾的经济成长。本文就ECFA对台湾产生的外部性因素、内部性因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台湾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两岸关系进入后ECFA时代。ECFA作为两岸60年签订的一项最重要的协议,把两岸交流、合作推进到制度性合作的全新阶段。当前,大陆和台湾都在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已成为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魏娜 《发展研究》2012,(10):79-81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的金融交流远远落后于经贸往来的深度和广度。ECFA的签订为两岸银行业的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为了真正实现金融对经贸活动的促进作用,两岸都对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扩充,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福建应凭借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先行制定与完善涉台银行业法律规范,从而推动两岸的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朝着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两岸的金融合作。但目前两岸的金融合作严重滞后于两岸的经贸往来,成为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10年9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正式生效,为两岸金融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文章在分析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建立福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等进一步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温雪勇 《发展研究》2006,(12):15-17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福建和台湾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闽台合作进展迅速。从闽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发,福建与台湾应在已有的经贸交流基础上,深化经济合作,并寻求新的经济合作模式,积极推动经贸交流从功能化走向制度化,消除两岸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实现经济融合,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关系,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在,约一千四百万台胞根在福建,台湾因此也成为福建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旅游交往日趋活跃,日前,闽台旅游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从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入手,在分析闽台旅游合作的现状及意义的基础上,对未来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与台湾依依带水,殷殷相望,再加上固有的历史渊源和人际关系,闽台合作源远流长。闽台两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相似,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业合作的经济互补性特征明显。因此,发挥闽台合作优势,促进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是福建的长处,也是福建农业现代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福建碳排放的现状,指出福建加快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其中一项重要途径是探索与台湾低碳经济合作,为此,福建应该明确提出闽台低碳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战略,以充分利用台湾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技术、研发、人才等,加快福建低碳经济转型。具体合作内容有:合作开发低碳能源,加强低碳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上的合作,低碳产业合作,低碳城市合作,联合设立节能减碳服务公司,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中心等。阂台低碳合作“先行先试”战略能促进两岸低碳发展,对于加强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形势与经济合作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一种全新的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原本间接、局部、单向与市场导向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格局转向直接、整体、双向与制度导向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这对一直处于两岸经济合作前沿地带的福建省对台经济工作与闽台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为福建省开展对台经济工作及深化闽台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机会,福建省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创新,开创闽台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