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一个碳市场允许其参与者使用来自于其他碳市场的碳配额或碳信用以满足本国的履约义务时,碳市场对接便产生了。目前,中国碳市场已经通过CDM机制与《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一些国家的碳市场实现了单边对接。为充分获取碳市场对接的收益,同时规避其风险,中国的决策者需要斟酌碳市场对接目标,积极尝试电子交易系统对接,以及加强碳市场风险监控与国际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2.
3.
斯特恩说,碳排放代表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碳市场",作为全球控制碳排放、实现低成本减排的一剂理论良方,被《京都议定书》推向现实舞台。然而,"第一代"碳市场在创造不菲交易量的同时,却遭遇了碳价格的滑铁卢,给低碳技术投资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碳市场必须进行碳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度调整,建立起与边际减排成本相关的足够高的长期碳价格信号,目标转向促进低碳技术投资及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碳市场运行管理机制相对稳定、核算制度体系较为合理、分配履约机制公平有效、市场交易总体灵活有序、碳汇与碳金融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向好。从碳政策、碳核算、碳资产、碳人才等入手,分析福建省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碳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碳核算体系有待完善、碳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碳人才质量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从深化完善碳市场政策体系、深化健全碳数据核算机制、深化碳交易市场科学管理、深化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碳信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碳信用交易框架的建立和碳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潜力巨大的金融市场。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状况及主要碳金融产品交易和开发现状,指出我国碳信用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信用市场的参与度不高。二是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三是碳金融产品数量和创新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国碳金融产品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都议定书》通过创新地引入"灵活机制",期望借助市场手段来高效解决环境问题,并由此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本文回顾了碳交易市场的产生背景,详细介绍了现行碳交易机制及相关执行机构。通过对目前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由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迫使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我国也先后成立了7家碳金融交易场所。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应加紧制定和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相关法律,建立全国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科学探索碳金融定价机制,推动碳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碳交易试点尚需不断完善,在全国碳市场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碳市场建设对促进全社会减排、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社会温室气体减排、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消费等发展目标,分析了我国面临日益增长的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挑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创建互相联通、互为补充的配额碳市场、减排量碳市场和普惠碳市场,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碳市场,按照基础先行、示范引领、统筹推进、逐步完善的思路,分阶段推进多层次碳市场建设工作,最终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碳信用产品主要在两大碳交易所CCX、ECX交易,交易产品的类型包括期货、期权及现货。这些碳信用产品与传统的金融衍生品有类似的特征,也具有一些类似的金融属性。了解和认识这些金融属性对于开发我国碳信用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提醒了在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探究影响中国碳市场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选取宏观经济、能源市场与大气环境三类变量,采用时域和频域溢出指数模型度量三大变量对中国碳市场碳价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市场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湖北碳价变化的影响较大,原油价格对广东碳价变化起主要作用,深圳碳价波动主要受空气质量的影响;各主要影响因素对碳价的短期影响大于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宏观经济形势、能源市场、大气环境与中国碳市场碳价之间的溢出效应会在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产生大幅波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全国统一碳市场内交易体系、建立动态监管预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囊括能源市场和碳减排的多地区多行业的一般均衡模型,将生产中能源的使用、碳排放、碳税、碳关税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纳入模型,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量化研究低碳政策的福利和排放效应奠定方法基础。本文利用结构式方法估计了模型的主要参数,量化研究了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了新颖的渠道分解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实施碳市场可以降低中国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但将通过降低出口竞争力为中国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由于存在碳泄漏问题,中国实施碳市场对全球碳排放的降低影响有限。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对全球碳减排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中率先落地的一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在各方关注下走完了上线之后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  相似文献   

15.
自欧盟碳市场建立以来,对于这一新兴的人为建立的虚拟商品(碳排放权)金融市场的研究不断深入。基于对第二、第三交易阶段欧盟碳期货与能源期货价格及日收益率数据进行多元Copula-Kernel模型拟合的基础上,研究碳资产与能源资产之间的波动传导效应和相依结构,这对于评价碳市场运作效率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期货的日收益率与碳期货日收益率存在弱正相关性,相依系数0.18,且上下尾对称分布,相关系数为0.30,两市场之间存在弱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欧盟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影响关系在金融危机后逐步恢复,碳市场也逐渐走向成熟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碳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碳交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碳市场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全球获得迅速发展,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章探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各种构成要素,分别阐述了不同碳市场机制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的恶化引起国家或经济体对碳市场的关注,碳市场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领域,通过国际间的碳排放权与碳衍生工具的交易,使用经济金融手段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基于对碳市场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碳市场风险,旨在提高中国碳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碳市场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Johansen检验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碳市场价格变动及收益率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国际石油价格与碳价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国际石油价格对碳市场及收益率存在溢出,说明石油价格可以作为导致碳价变化的一个原因。但由于欧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碳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溢出效力呈现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我国建立完善碳交易机制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发展进入了碳排放强度递减阶段,以行政手段为主体、自愿碳排放市场为辅的治理制度面对困境与挑战.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强制性配额市场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治理制度是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理性选择.环境治理制度转型与创新需要创造基本条件,更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障碍,制度设计要符合现实发展,如是方能发挥新制度的政策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多重分形降趋势移动平均互相关分析法(MF-X-DMA)考察欧洲联盟碳交易市场与中国湖北碳交易市场之间的互相关性及其多重分形特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欧盟碳交易市场与湖北碳交易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互相关性且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同时,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两个碳交易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更为明显;湖北碳交易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显著,分形强度大于欧盟市场,且后者的自相关性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此外,以湖北碳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中国新兴碳市场,市场成熟度不高,其涉及的短期相关性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