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保护耕地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针对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研究员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通过深入分析认为,从粮食需求量及基于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前景分析,在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5%的情况下,我国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约为1.20亿hm^2(约18.0亿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红线”,难以逾越;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看,最多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的5%~10%;从政治和整个国家安全角度看,也不可能依靠外国入来养活中国人。因此,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是非常让人费解的,它将危及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以及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未来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粮食自给率95%的难度巨大,但只能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为评判标准,分析了2019年中国省域口粮安全水平的差异现状,进而提出了三大区域口粮绝对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和推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口粮自给率分别为158.84%、66.46%和41.35%,其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分别为维护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主体责任、维护口粮供求缺口不扩大的稳定责任以及维持必要口粮供给的底线责任。推进三大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路径是:立足主产区因地制宜构建水稻和小麦产业带,推进重点区域耕地修复与治理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优质稻麦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促进产销平衡区经济发展,建设粮食物流体系以增强口粮带调入能力,推进林草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耕地“非粮化”监控;压实主销区口粮播种面积和自给底线,强化其对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增加口粮储备和食物供给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涉及 1 8种 (类 )主要农产品和 7个地区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市场均衡模型并基于二种不同情景的模拟分析 ,从全国和地区二个层次上预测和分析了 2 0 0 6年和 2 0 1 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供求形势。模型结果显示 ,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将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 ,国内外粮价回升可使我国粮食生产在近期内取得恢复性增长。预计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将超过 4亿吨 ,粮食自给率在 92 %左右 ,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将维持在目前的 3 50 0万吨左右 ,其中小麦占五分之三 ,玉米将从目前基本平衡转变为净进口。这种供求变化趋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 ,东北和华北地区将呈现以玉米为主导的快速粮食生产增长态势且超过需求增长 ,中南地区将从短缺转向粮食基本自给 ,西南和西北地区将继续保持现有缺口规模。为现实中国粮食供求的长期稳定与均衡发展 ,本文最后提出了涉及耕地保护、跨省区粮食贸易、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价格增产效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耕地赤字/盈余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区域间存在自然条件、耕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不同,因此耕地保有量也表现出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本文在对耕地保有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和预测了2002年和2010年全国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省包含重庆市)的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赤字/盈余。通过分析发现:各省区在人均400kg、450kg、500kg生活标准和95%、90%自给率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耕地赤字/盈余。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中国有耕地22亿亩,人均耕地1.8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2,1996年粮食总产量490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8公斤。2030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的顶峰时期,有可能突破16亿。16亿人口,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需要6400亿公斤粮食。即使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到2030年仍然有22亿亩耕地,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500亿公斤粮食,难度是不小的。  相似文献   

9.
重新审视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和结构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0,20(3):82-86
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变化趋势的有利方面表现在需求压力增大,市场前景看好;激励机制日臻完善,种粮积极性得以恢复;粮食增长的资源潜力尚可挖掘,技术潜力不可低估,不利方面表现在人均耕地递减,后备资源不足;灌溉用水日益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冲击会加大。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其组成结构上表现为谷物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变,薯类和豆类比重略有上升;粗粮经得上升,细粮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问题为一国乃至世界所关注,其测度方法有很多指标,如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产量等,文章综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解决粮食供需缺口的能力,主要考察中国的粮食缺口数量,由于仅有粮食缺口数量无法反映出其在粮食生产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还着重分析粮食缺口的相对数,即粮食缺口与生产或消费量的比值。首先从统计资料中分析历年国内粮食缺口的绝对数与相对数,最后根据概率论的原理,提出计算粮食缺口的一个新方法并给出计算结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即研究粮食名义缺口与真实缺口。  相似文献   

11.
2020年中国人粮关系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耕地、复种、粮作比例、播面单产、人均消费需求等不同条件组合,讨论不同情景下中国分县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承载力,向国家层面汇总,对2020年(全面小康)中国人粮关系的未来前景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不同情景下中国人口—土地—粮食的互动关系,为中国人粮关系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耕地、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播面单产组合下,我国2020年人口承载力在9.28亿人和16.96亿人之间,不同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对中国是否能实现人粮平衡具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琳  陈逸  张群  叶晓雯  张燕 《经济地理》2012,32(6):132-137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但未提出耕地保有量在各个地区如何进行公平分配。针对此问题,借鉴基尼系数,构建我国耕地保有量公平分配的优化模型。以2010年各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保有量公平分配为例,利用各地区现有耕地面积数据,选取各地区人口、二三产业产值、粮食产量、农用地面积、水资源总量、≥10℃年积温、太阳辐射作为指标,结合各地区粮食自给率与后备耕地资源,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优化模型,利用Lingo软件求出模型最优解并结合GIS技术绘制各地区耕地面积增减比例图。根据优化后耕地面积增减量占现有耕地面积的比例,我国各地区耕地面积需要调整情况可以分为五类:耕地削减区、耕地保持区、耕地小幅度增加区、耕地中幅度增加区、耕地大幅度增加区。结论表明,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结果既公平又可行,可为耕地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经济地理》2004,24(5):653-656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文章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且区域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和科技进步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涛  陆建飞 《经济地理》2011,31(11):1886-1890
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陈秀凤  秦富 《技术经济》2007,26(2):92-95114
对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的历史特征和随收入变动的阶段性作了模型描述,利用筛选出的有效模型对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了长期预测。结合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未来城镇化的变化因素,论文也得到了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的长期预测总量。本文的结论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丰富,农民人均粮食直接需求量会不断下降,至2015年前后达到稳定,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会导致农村粮食需求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各区人口、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区划分的基础上,封各区域的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进行分时点对比分析,并封各区域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协调情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