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MBO融资的法律、制度障碍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6):92-93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9):87-88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3,(24):16-16,19
一、中外上市公司MBO的特点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运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在外部设立一个收购主体,这个主体都是所谓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即壳公司。二是收购性质都是协议收购,还没有出现美国MBO通行的要约收购方式。出让方有法人股也有国家股。三是控股权。虽然各公司MBO的规模不等,但MBO后原来的管理层大都取得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比如粤美的MBO后由管理层持股的美托投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四是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来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  相似文献   

5.
MBO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管理层融资收购(MBO)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近来又出现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如太太药业朱氏家族共持股67.19%等),股东大会常常走过场,监事会形同虚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力制衡机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市公司实施MBO,可以使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从而有效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第二,如同经理层持股制度一样,MBO有利于完善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经理层利益与公司发展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推进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已经进行了MBO的积极探索。粤美的管理层收购在探索企业产权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00年初由美的集团管理层和工会共同出资组建了美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其中美的管理层持有美托总股本的78%,其余22%股份为工会持有。美托投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公司的产  相似文献   

6.
洪鼎辉 《发展研究》2005,(11):21-22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就是公司的管理层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说明MBO已经悄然走近了上市公司的改制进程,MBO将对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八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理层收购 (MBO)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改善股权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着诸多问题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条件尚不成熟 ,照搬国外的运作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卢唐来  王爱凡 《生产力研究》2006,25(12):195-196
文章研究了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MBO的理论与实践。发现MBO在试图解决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问题时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强化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矛盾与价值冲突;普遍忽视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溢价特征;在实施MBO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层大多不能提供可置信的承诺。所以在我国上市公司实行MBO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MBO)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由于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着诸多问题,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条件尚不成熟,照搬国外的运作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苑文燕 《经济论坛》2003,(24):17-1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企业收购的一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MBO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资本运营中也得到一定的应用和发展,于是,不少人认为MBO是医治我国国有企业痼疾的良药,应该全面推行。但是笔者认为MBO的实施需要很多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就目前来看,这些相关因素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说还不完善,具体讲还存在着如下问题。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尽管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持股变动披露管理办法》对MBO的方法、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都制定了一些措施,但这仅仅是一些初步的法律依…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产权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准备实施管理层收购(MBO)。但目前,在中国实施MBO,还有一些难题没有解决。最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是收购标的价值(即收购价格)的评估和确定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1997年~2007年我国所发生的56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为样本,对流通股股东的短期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MBO宣告日前后共5天的CAR为0.64%且不显著,MBO前30天至宣告日当天的CAR为0.56%且不显著,MBO宣告日至后30天的CAR为-4.6%且显著。从而在整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流通股股东带来的短期财富效应为负且显著。论文最后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定价问题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以1997年至2007年我国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22家上市公司总计34次股权转让价格为作为研究样本,对每股收购价格和每股净资产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我们的实证检验发现,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著低于收购前最后一次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单从每股净资产的角度来讲,并不能说股权出让方存在资产流失现象。我们的实证检验还发现,不存在管理层利用会计手段在MBO之前突击调减每股净资产以降低收购成本的现象,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长速度虽然是下降的,但其绝对值仍是增长的。最后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股权的正确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范力  刘岩 《生产力研究》2007,(22):105-107
文章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MBO实践和具体的法规政策环境,指出增加竞争性和透明度是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的关键。具体建议包括:引入公开竞价机制,MBO定价市场化,考虑管理层历史贡献的补偿,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用现金流量折现法逐步替代净资产法以及建立MBO评标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苟小军 《时代经贸》2008,6(19):190-191
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一种较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MBO作为对于普遍存在所有人缺位的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管理层收购(MBO)出现了诸多问题:收购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层的非市场化障碍;融资渠道狭窄;MBO收购过程中定价不公正、操作过程不透明;MBO的股票来源和股票变现渠道不畅通;实施MBO涉及产权变革难题;MBO也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MBO,还必须修订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完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层收购被我国一些企业采用,众多管理层收购案例的成功实施引起了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关注,管理层收购通过公司管理层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制度安排。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很快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就成为MBO的推动主体,以MBO方式进行‘傲小”,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国有资产退出和管理层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廖洪  张娟 《经济管理》2004,(22):72-79
本文以2000~2002年深沪两市发生的18起管理层收购案例为样本,以公司每股净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NROA)和主业利润率(OROA)等财务指标为衡量值.根据管理层收购前后3年的数据.对管理层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股份转让比例和负债率下的管理层收购的不同效应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MBO公司呈现出整体业绩下降的趋势;现金流量在MBO后较为紧张;MBO的股份转让比率在10%~30%较为适当;MBO公司负债率上升,不能发挥激励约束作用;MBO公司应加强MBO公告的信息披露内容。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MBO):比较、借鉴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MBO(管理层收购 )与西方MBO在收购目的、操作机制、定价、融资及风险资本介入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及解读 ,剖析了中国MBO的内在特征 ,在借鉴西方管理层收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林海涛 《经济学家》2005,(1):62-67,125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