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外国投资的剧增等,促使我国进出口物流的流量不断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扩充,这是东北亚物流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的直接契机。我国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与制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说明,我国将具备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条件。但从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物流标准化、国际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瓶颈因素,需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世界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规律地在国际间跨国转移。促使制造业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从总的趋势看,制造业跨国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但是,世界制造业在跨国转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差异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此,该文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周谦 《江南论坛》2005,(9):11-12
当前,无锡新区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从社会形态看,正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一元结构转型;从产业形态看,正从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从增长方式看,正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型;从发展优势看,正从依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应该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6.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污染扩散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内陆地区不具有承接高污染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是否就意味着污染转移?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和动力,然后运用该理论模型,针对两个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制造业以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转移,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污染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规模,有效降低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从而减少上游地区污染扩散导致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黑龙江水运业的跨国经营环境分析(一)东北亚国家的产业分工、经贸关系与物流走向日本制造业中的汽车、电子企业以进入欧美为主,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向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10.
赛迪顾问向本刊记者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一季度,中国电子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之势仍在延续,而随着电子产品制造业继续从高成本地区向中国转移,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产品出口的稳步增长,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的发动机正在加速前进.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与失准、测算方法的差异与缺陷等原因,直接导致对区际产业转移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趋势与规模认识不清。文章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界定和各类测算方法优劣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提出一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测算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从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转移,转移量已经颇具规模;重污染制造业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从建立智能经济高度看,打造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一)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技术竞争上升到经济形态的竞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形态从传统的物质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本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将低端的传统的物质经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集中新的资源优势发展高端智能产业的过程。在制造业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关系,曾经是没有超出制造业范围内的分工关系,而目前形成的新的分工格局,是超出制造业范围的两种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人文和经济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朝林  翟炜 《经济地理》2019,39(1):8-20
文章对东北亚的人文发展与经济地理现状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具体而言,文章从人口与经济、城市发展、产业与企业发展、交通网络建设、信息与文化设施等角度探讨东北亚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东北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与韩国、日本。朝鲜、蒙古国的产业仍然以一产和二产为主。其中,日本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汽车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而中国东北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汽车产业集群,但是相较日韩而言优势并不明显。其次,东北亚的空中"两横两纵"交通网络已相对完善,陆上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但是海上通道的合作与开通未来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此外,东北亚地区的信息网络已经非常发达,然而教育设施与文化设施在空间上仍然分配不均。总体而言,东北亚未来在经济增长、交通网络建设与科教合作方面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视角》2003,(8):40-40
▲规模较小 ▲从全国的分布看,中国个体私营企业在东部地区比重较大 ▲从产业布局看,第三产业比例大 ▲行业分布以商贸、餐饮、服务和制造业为主 ▲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从县级经济体的水平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发生"飞雁"模式的转移。我们发现,产业聚集的效应在2004年以前一直发挥着促使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作用,而在这之后该效应的效果逐渐下降,表现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移转的趋势。此时,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要素成本的提高逐渐成为诱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关于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下,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从物流角度分析物流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发展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费用逐渐降低,将促使制造业进一步往东部地区聚集;而当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流费用的进一步降低,则会带来产业集聚程度的降低,产业将由东部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初,日本掀起了对华投资的热潮,制造业的生产据点向中国大量转移,且制造业的移师带动日本的其他边际产业依次向中国转移。此轮日本对华投资虽然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比率有所扩大,但是,从根本上讲此轮日本对华投资仍然摆脱不了“边际产业”依次向中国转移的“嫌疑”,那么作为引资的中国为了更合理地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放大外资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7、1999和2003年中国各省制造业规模及其相对水平的数据,利用MapInfo软件做出不同年份制造业空间变化地图,来体现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集中,并使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复杂度来分析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北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逐步向东南沿海少数省份转移集中,各省份之间制造业发展的差异趋于不断扩大;29个制造业工业行业的复杂度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复杂度可以作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