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期关于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初露雏型。同时也伴随着截然相反的质疑。本综合专家们的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证分析后认为:“中心论”是基本成立的。理由有三:从国情看,我国有条件成为成本型消费品制造中心;从原理看,世界产业链的国际流转使开放的中国有可能成为制造中心;从实证看,许多事实已经表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初步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认要认清当今时代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并且我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该并且能够履行的历史责任。不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所史趋势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日趋重要,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确定世界制造中心的含义、衡量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优势,经过发展,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于是一些国家便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还远远不是制造中心.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制造中心标准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国内企业对此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趋势、特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制造业中心能否转向中国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索把握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规律性 ,本文分析了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一般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并对我国成为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亟待发展自主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国际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不过事实是,单从规模上讲,中国制造的踪迹遍布全球,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还只是依靠劳动力优势做OEM(贴牌生产),中国制造业品牌寥寥无几。品牌缺失、技术含量低下使我们仅仅成为世界“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而远非产品占据垄断地位的“世界工厂”。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全球最快,成为电子消费品、计算机硬件和电信设备的世界生产中心,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了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造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条件下,世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正向相对均衡化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将是多中心和多层次的,世界制造中心再也不可能由一家独揽。中国不会取代现有的三大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的定位是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的第四个世界制造业中心。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备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这种定位在现实中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在国内国外日益强烈,国内各地也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在这一历史机遇下本文从历史发展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工厂"的关系;提出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观点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目前物流发展的趋势是大数量的、低水平的、短产业链、小辐射面的贸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世界制造业也在全球化趋势下,进行战略性重组。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经济运行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持。制造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客户快速反应、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传统生产销售领域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未来世界制造中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物流业在整体规划、服务标准、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制造业现代物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出发,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优势和几点不足,重点就我国如何由世界制造大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敏 《生产力研究》2005,(1):98-101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 ,目前已有 8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工厂” ?是否已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以及中国企业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位置上 ?本文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界定了有关的概念 ,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得出结论说明中国目前已经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未来中国企业的定位应该是超越世界工厂 ,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会 ,努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经济与管理》2005,19(5):12-16,21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服务业有着极高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中国就业压力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的政府片面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按照西方的理论,在此阶段制造业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制造业的技术更新能力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从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的历史数据入手,首先横向比较了我们的产业结构比重,然后又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进行了多维的比较与探索,提出了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的适当地位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姚耀 《经贸实践》2010,(12):25-26
随着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造船强国。浙江省把船舶工业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并明确提出浙江船舶工业主要向舟山集中布局,把舟山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世界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规律地在国际间跨国转移。促使制造业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从总的趋势看,制造业跨国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但是,世界制造业在跨国转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差异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此,该文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赵萍 《经济前沿》2007,(11):4-6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不是偶然的,"中国制造"战略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蕴含了无限的商机,为世界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中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后"中国制造"模式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后"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将以中国渠道为中心,以中国渠道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可优化产业结构,以中国渠道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能提升产业附加值,中国渠道能改变中国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