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产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的过程。因此,了解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进而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政策措施,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劳动力和产值两个雏度分析了四川省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并以江苏省为参照系,运用结构相似系数论证了当前四川省产业结构演进所处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转换及向高级化发展的能力与城市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密切,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配置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对经济发展历史机遇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把握的过程,这对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中心城市而言,就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与产业结构调鳖紧密结合起来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是建立在对城市准确定性基础之上的。太原市曾进行过三次城市基本性质的确定,第一次是在“一五”计划到“六五”…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长江上游地区199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目前维持在二、三、一型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超过全国乃至东部地区,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表现出地区差异,38%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60%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2%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托,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以2020年的数据测算和评价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内36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此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讨论了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内龙头城市的经济密度和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素呈现U型关系。只有达到某个临界值,龙头城市的创新要素才会流向周边城市;在未达到这个门槛值前,龙头城市会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城市自身的经济密度越高,高质量发展要素越集聚。  相似文献   

6.
朱金海 《广东经济》2008,(10):20-27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现状1、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表1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表注:1990年和1995年数据为一市两数据,2001年为15个城市数据,2005年为16个城市数据。表2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历年演变表表3江、浙两省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表注:1990年和199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服务业现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雅  王江 《经济师》2008,(10):260-261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服务业现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和以人均GDP为表征的经济发展两项指标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没有排除指标序列初始值影响的情况下,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趋于相似;进一步实证分析江西省三次产业与GDP之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发现第三产业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证明现阶段江西省经济发展正步入正常的经济演化轨迹。这一分析结论再次佐证了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不同经济阶段三次产业贡献度演变规律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可以为中西部其他省份产业结构变迁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造了一种能有效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并运用它对全国、广东省及广州市1978-2009年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三个层次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特征与路径。从全国到东部发达省份再到东部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都有推动作用,而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只出现在中心城市这一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该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北京、上海两市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杭州未来发展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把区位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此方法以全国城市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测度.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可以挖掘区域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不仅测度了长株潭"3+5"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还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对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相似程度、专业化程度和优势产业进行了比较,运用投入产出弹性模型,对滨海新区、北京和河北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合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与资源要素禀赋,实行跨行业的区域产业合作,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与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既有对周边城市发展带动的扩散效应,也有对其剥夺的“汲取效应”。中心城市不同程度上对周边城市存在人才剥夺、自然资源剥夺、资金剥夺、财政投入剥夺、项目剥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发展,部分是建立在对周边城市的剥夺基础之上的。其财富不是完全由中心城市创造出来的,而是部分从周边城市转移而来的。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应该注意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际公平。改变原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分配模式,取消城际间的等级差别,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等5个可能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因素的分析,本文以我国两座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北京市和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述两座城市的宏观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层级回归模型对上述因素是否能够显著调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上述5个影响因素的调节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文就如何利用调节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但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情况并不严重,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应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依据其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实施武汉中心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省会城市次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  相似文献   

20.
经济区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密切的区内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和经济辐射。市场一体化水平决定区内经济辐射的有效性。周边城市在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辐射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中心城市吸收外来资本的优势,创造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凭借地理、开放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提高接受辐射的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对其资源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